與此同時,中央其他政法單位也組織開展了執法、司法公開試點工作——
最高檢察院積極推進檢務公開,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訴、不予提起抗訴決定書等檢察機關終結性法律文書公開制度,實現當事人通過網絡實時查詢舉報、控告、申訴的受理、流轉和辦案流程信息。
公安部就公安機關今后3至5年的執法公開工作作出了部署,明確提出建立互聯網執法公開平臺,全面公開執法信息,開展開門評警活動。
司法部以社會公眾、罪犯及其家屬關注的執法熱點問題為重點,細化了獄務公開標準、明確了獄務公開流程,努力使獄務公開制度化、規范化。
“政法機關在司法公開方面的努力和成績有目共睹,但目前只是邁出了第一步,今后還需進一步健全相關工作機制,創新公開方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完善辦案信息查詢系統,努力把執法司法公開落到實處,實現以公開促公正,不斷回應人民群眾對執法司法的新期待。”湯維建說。
健全社區矯正制度,讓矯正人員更好更快回歸社會
曾任國企經理的矯正人員蘇某,因經濟犯罪被判刑。沈陽市和平區司法局了解到其有從事營銷的經歷,將其送到區職校免費培訓。后來,蘇某被遼寧舊機動車交易中心錄用。蘇某對記者說:“社區矯正讓我走出高墻,回到家庭、回歸社區,幫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與監禁矯正相對應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是目前國際上普遍實行的一種刑罰執行制度。我國的社區矯正從2003年開始試點,到2009年在全國全面試行。
為推動社區矯正工作規范有序開展,2013年,司法部研究制定了《適用社區矯正調查評估辦法》和《社區服刑人員收監執行程序規定》;推進社區矯正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推廣北京等地經驗,在縣一級建立社區矯正場所設施;加強信息化建設,制定了社區矯正管理信息系統技術規范和社區矯正人員定位系統技術規范,明確了全國社區矯正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總體要求、基本框架和基本功能。
截至2013年10月底,各地累計接收社區矯正人員166.5萬人,累計解除矯正100.7萬人,正在接收社區矯正人員65.8萬人,社區服刑人員在矯正期間的重新犯罪率為0.2%,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趙正群說,目前社區矯正制度還不夠健全,還需進一步探索,也需要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希望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能使社區矯正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盡可能形成全國統一的規范,保證刑罰程度和措施相對平等,并加快對社區矯正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