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上,黃奇帆與嘉賓交流。
全國知名網站老總在座談會上 重慶日報圖
高速發展的重慶,正吸引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這兩天,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騰訊網、中新網、鳳凰網等17家全國知名網站老總齊聚重慶,爭睹重慶的發展變化。昨日,市長黃奇帆與這些網站老總座談交流,介紹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三四年后,重慶也會躋身1000多平方公里、10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
黃奇帆說,重慶大城市和大農村并存,城市化模式與上海、北京、天津等不同,由于是城鄉二元結構,重慶的城市化發展戰略是構建大都市連綿帶的城市群,分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個層次是主城,要發展成1000多平方公里、10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目前全國有五個這樣的大都市,它們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三四年后重慶也會變成與它們一樣的大都市。第二個層次是主城周邊形成30來個大中等城市,集聚1000萬人。第三個層次是800多個鄉鎮,也要集聚1000多萬農村人口。在城市化進程中,“五個重慶”建設作為核心主導體系貫穿其中。與此同時,重慶還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
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改變重慶產業結構,這主要得益于重慶有個“3+1+1”的發展模式
黃奇帆說,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過去的產業多是“傻大黑粗”,這兩年,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大工夫,取得了重大轉變。一是老的支柱工業升級換代。目前,重慶汽摩產業一年生產200萬輛汽車,1000萬輛摩托車,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之一。裝備工業、化工工業、鋼鐵有色金屬工業都進行了改造,目前傳統工業的產值在1萬億元左右。
二是推動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2000年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只有20億元,而當時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是2萬億元,僅占全國的千分之一。這幾年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今年產值預計將超過2000億元,到2015年會突破1萬億元,占到全市工業產值的三分之一。
重慶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主要是圍繞全球產業布局結構調整來進行的,將今后5年市場份額發展最迅速的板塊,即網絡通訊體系的終端產品作為發展重點。這些終端產品主要是指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3G手機以及打印機、服務器、路由器、存儲器、交換機等等。這個板塊是全球電子產業的核心體系,這兩年重慶已經形成了2億臺件的布局規模,包括1億臺筆記本電腦、3000萬臺打印機、4000萬臺臺式電腦,幾千萬臺平板電腦、3G手機和路由器、服務器等等,將形成1萬億元的銷售值。現在重慶一個城市電子信息產業的布局規模,幾乎和沿海6個省市的規模旗鼓相當。
為什么內陸重慶會突然形成這樣一個布局?原因就在于重慶有個“3+1+1”的發展模式。
所謂“3”就是三個物流模式。電子產業不是生產內銷的產品,要銷往全球,最關鍵因素是三個方面的物流。一是進項物流,電子產品的零部件如果全球造,從產地運輸到組裝廠,有一個進項物流。過去幾十年,沿海之所以發展迅速,就是因為進項物流便利。比如電子產品的零部件40%日本造,20%臺灣造,還有40%東南亞、歐美各國造,運到沿海,交通便捷,如果把零部件再從沿海運到內陸,2000多公里路程,物流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都高。所以為什么過去20年,內陸加工貿易幾乎為零,就是運輸成本的問題。
現在重慶解決了進項物流問題,引入全球零部件廠商到重慶建生產基地,實現零部件和原材料80%本地造。但他們為什么要來?因為重慶要造1億臺筆記本電腦,還有1億臺件其他電子產品,有規模效應,零部件廠商來這里有市場。不用我們太多動員,目前已經落戶了300多家,明年底有望超過500家,在重慶形成了“整機加零部件一體化”的模式。本身這個模式僅僅是為了解決進項物流成本,結果在今年3月份日本大地震時,這個模式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球電子產品40%零部件在日本造,因為地震,零部件生產跟不上,全球電子產業也跟著“感冒”,生產力上不去,這就使更多的企業意識到,零部件布局不能這樣分散,要相對集聚,所以,不少日本電子企業都在這一段時間到重慶落戶形成集聚,由于中國最大的電子零部件廠商都在重慶,一個完整的零部件生產系統就在兩年內突然形成了。有了這個系統,整機廠商看到物流平衡也就過來了,因此,重慶一個地方引入了富士康、廣達、英業達、仁寶、緯創、和碩等6家代工商,這6家企業去年生產的電腦占全球市場的90%。過去這6家企業分布在沿海幾個省,從來沒有在一個省聚集,但是他們在重慶聚在了一起。代工商的集聚也是為品牌商服務,目前重慶匯聚了惠普、宏碁、華碩、思科、日本東芝等位居世界電子產業前十位的五大品牌商。這樣,重慶就形成了“五大品牌商加六大代工商加300家零部件廠商”的產業集群。
二是出項物流。電子產品95%賣到全世界,要么空運、要么海運、要么鐵路運輸,有一個出項物流問題。為了把東西運出去,重慶機場進行擴建,從一條跑道增至兩條,每天的航班達570班,預計3年時間人流吞吐量將增至4000萬人次,航空貨運吞吐量增長到100萬噸以上,現在重慶航空貨運量在內陸22個省市中已經名列前茅。鐵路運輸方面,過去中國的鐵路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內地把貨運往沿海,然后從沿海經水路運到全世界。重慶改革了鐵路方向,與渝新歐鐵路沿線各國簽訂便捷通關協議,即重慶海關關檢的貨物,各國海關不再翻箱倒柜重復關檢,而是便捷通關直達目的地,同時,重慶開通到歐洲的五定班列,使渝新歐鐵路成為新時代的“絲綢之路”,由于重慶又確定為五定班列的起點站,各省必須把貨物運到重慶組裝再發貨,因此重慶變成了內陸口岸,成為內陸通往歐洲的橋頭堡。這是西部大開發中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歐洲各國高度重視這條鐵路,安特衛普和鹿特丹等城市都希望將五定班列的終點站設在當地,這樣歐洲的貨可以通過這個站運到重慶,再從重慶把中國到歐洲的貨運過去?,F在歐洲到中國一定是坐輪船或者飛機,輪船要40天到沿海后再上路,以后就可以有另外一條選擇路徑了。
三就是保稅物流。加工貿易需要大進大出,電子產品銷往全球,當然要海關保稅。但是中國大陸過去16個保稅區都在沿海,內陸一個都沒有。重慶要生產2億臺件電子產品,一定要有保稅區,所以在中央支持下,重慶率先設立兩個內陸特有的保稅區。
有了保稅物流的暢通,再加上出項物流和進項物流模式的改變,三個物流使重慶生產加工2億臺件電子產品的設想成為現實,建成了世界性的電腦生產基地。
第一個 “1”是指創新勞動力供應體系,在培訓招工、住宿及戶籍問題上進行創新。重慶的電子產業,三四年后估計需要五六十萬工人。如果按沿海的傳統勞動力模式,將會產生一些問題。一是沒有戶籍,農民工就會像候鳥一樣每年遷移,不僅農民工不方便,也不利于企業留住勞動力。二是這么多人,如果讓企業老板造宿舍,其實是讓企業辦社會,增加負擔。為避免出現這些問題,重慶政府掏錢,讓開發區對高中畢業生進行培訓,在企業需要用工時,直接提供勞動力,并始終保持5000勞動力備份,確保供應充足;二是員工宿舍、公租房和保障房全部由政府、社會系統負責,不需要企業建設,工人出了工廠就進入生活社區、城區,各項商業設施、教育、衛生等公共配套設施齊全,生活舒適;三是所有在重慶打工的農民工,可以通過戶改,成為城里人,享受同等待遇。很多老板看到了我們的這個模式,都愿意到重慶來,因為不會增加他的社會負擔。
第二個“1”就是把加工貿易產業鏈中,最有價值的銷售結算環節留在了重慶。這個環節恰恰是沿海加工貿易流失在海外的。沿海加工有結算,但只是加工廠與當地工人之間的工資結算和稅收結算,這些加工廠并不負責銷售產品,而是交給品牌商,收取加工費。這些產品由品牌商銷往全世界,就會產生銷售結算。過去沿海加工貿易都在新加坡、香港、日本、臺灣、韓國、愛爾蘭等地結算,中國大陸境內沒有結算。重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加工貿易產業鏈有一個“微笑曲線”,一端是零部件、原材料,底端是總裝、加工環節,另一端是銷售結算、研發,這個曲線的兩端是最有效益的環節,而底端則是利潤最薄的環節。過去20年,沿海加工賺取的是底端的加工利潤,而零部件和結算研發兩頭在外。我們現在把整個“微笑曲線”都留在了重慶。去年,重慶就有了五六百億美元的離岸金融結算,今年將達到近千億美元的結算量。同時,銷售結算業務還會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