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放高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集中體現在利用外資、海外投資、進出口貿易上
黃奇帆說,過去幾年,重慶在開放高地建設上也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利用外資,2007年,中國引進外資1000億美元,重慶只有10億美元。2008年至2010年,重慶引進外資開始大幅增長,3年增長6倍,去年達到63億美元,今年1至8月又同比增長70%多,居全國前列,年底有望突破100億美元,居內陸首位,進入全國前八。目前重慶引進外資的結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3工業投資,1/3城市建設包括房地產,1/3資本重組、股票上市。也許大家會說,現在中國外匯這么多,不需要外資,但西部需要補上開放這一課,西部開發不是閉著眼睛內部開發,而是要放眼世界,引進外資不僅是帶來外資,還帶來人才、管理、開放的理念和國際市場等等。
二是海外投資。中國現在外匯儲備到了3萬多億美元,今后還會進一步增加。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鼓勵各地加大進口,加大海外投資。在此背景下,重慶最近兩年加大海外投資,去年海外投資協議金額50億美元,今年還會有50億美元海外投資,“十二五”期間,重慶計劃實現海外投資300億美元。當然,重慶海外投資也不是盲目的,而是開展面向中國市場的海外投資,即在海外投資中國市場短缺的產品,包括地下資源、地表農產品、資源深加工企業、高科技裝備技術類企業等。目前,重慶海外投資項目干得有滋有味,比如重慶購買的幾個裝備企業當年就看到了效益,像重慶購買的英國一家機床廠,把重慶機床技術提升了十年。
如果說外資到中國一般先到沿海再到內陸,有一個梯度,那么中國到海外投資,沿海與內陸則是在一個起跑線上,所以重慶恰恰在這一塊可以有所作為。
三是進出口貿易。2007年,重慶進出口貿易五六十億美元,今年1至8月進出口增長居全國第一,全年有望突破300億美元,2015年預計將突破1000億美元。重慶進出口之所以能夠突飛猛進,除了筆記本電腦進出口量很大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重慶成為內陸口岸,不僅重慶的貨進出口會在本地報關,內陸其他省市的貨物也會到重慶報關,甚至東部的貨也可能運到重慶出關。
重慶改革是為了切好“蛋糕”,避免兩極分化,主要圍繞民生,圍繞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展開
黃奇帆說,這幾年重慶在改革方面也進行了努力探索。重慶的改革主要是圍繞民生的改革,圍繞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改革。如果說開放使重慶超常規發展做大“蛋糕”,改革就是為了分好“蛋糕”。為了縮小差距避免兩極分化,去年重慶推出“民生十條”,就是民生方面干十件事,要投入3000多億元。現在實際已投資1800多億,到明年底,還將投入1500億元用于改善民生。今年又推出“共富十二條”,縮小三個差距,促進共同富裕,這12條中,1條鼓勵就業創業;2條涉及公租房建設、戶籍制度改革兩項重大民生改革;4條關于幫助農民致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3條關于調節收入分配問題,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增加一次分配在GDP中的比重。其他2條涉及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包括養老、教育、醫療及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等。“共富十二條”涉及到1萬多億元投入,5000多億是政府投入,5000多億是社會投入。其中,5000多億投向農村,5000多億投向城市,最終產生的效果是讓農民和城市的中低收入者更多分配到1萬多億的投入,最終縮小三個差距。
黃奇帆說,改革就是要解決社會最艱難、最基本面的矛盾,繞是繞不過去的,你想繞過去,可能這個矛盾三五年后會成為大問題,阻礙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大規模、普遍存在的問題,繞不過去的問題就要通過改革來解決難題,化解社會矛盾。因此,我們現在講改革切“蛋糕”,不是抽象哲學意義的討論,而是非常緊迫的民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內在需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民生才能改善,社會才能穩定,才能啟動大規模的內需,轉變發展方式。
國民收入分配在GDP的比重,從目前的43%提高到50%,意味著將來每年要從GDP中多拿出5000多億元來進行分配。市委確定這個目標的時候,就已經想好具體的推進措施
座談會上,大家就比較關心的問題向市長提問。
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廖玒對重慶市提出的“今后5年要將國民收入分配在GDP的比重,從目前的43%提高到50%”很感興趣。他問道,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比如說公務員漲工資,不是想提就提的,重慶在這方面有什么具體考慮?
黃奇帆說,國民收入分配在GDP的比重,從目前的43%提高到50%,意味著將來每年要從GDP中多拿出5000多億元來進行分配。這個問題不是泛泛講一講就能解決的,市委確定這個目標的時候,就已經想好具體的推進措施。
全市留在農村的農民到2015年以后會有1000多萬,我們希望5年里幫農民人均增加1萬元,就會是1000多億元。
那么,農民收入怎么漲起來呢?農民的收入一般有勞動性收入、政府轉移支付補助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三部分。中國農民最可憐的是他們財產性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3%不到,97%是勞動性收入和政府轉移支付補助性收入。今后5年,農民的勞動性收入,因為條件限制再怎么使力也只能維持目前的增長水平,每年增長10%一12%,翻一番、翻兩番是不可能的,政府轉移支付補助性收入也是有限資源轉移,不可能大幅增長。只有財產性收入增長最具潛力,這也最符合中央的增加人民群眾財產性收入的要求。如果農民財產性收入占比能達到20%,增加農民收入這件事就解決了。
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首先要增加農民的融資,現在我們的農民幾乎不向銀行貸款,沒有多少融資,整個中國50萬億貸款里,只有2%是農民的貸款,我們的目標是今后5年讓重慶的農民有1000億元貸款,農民增加融資就能更好地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其次就是要讓農民增加財產。現在農民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都是只有使用權,所有權是集體的,我們做了一個重要的革新,對使用權和所有權進行確權,并且明確比例,比如宅基地的使用權占85%,這樣量化以后,農民的三塊地就成為抵押物,有了質押權,就可以融資,并可以成為股權,從而增加農民的財產和財產性收入。此外,通過農民新村建設和改造農民危舊房,讓農房升值,也能增加農民的財產和財產性收入。
同時,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今后5年全市大概有300萬農民工要轉戶進城,這些農民工每年的工資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每個人差不多有3萬元,300多萬農民就會新增1000億元的收入和費用。
此外,我們還大力發展微型企業和個體戶,未來5年要發展20萬個微型企業和70多萬個體戶,這些微型企業業主和個體戶也會有收入,按一個人10萬元算也有1000億元,這些收入也是從GDP中分配。
上述三塊是3000億元,還剩下2000多億元就是增加在黨政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民營企業單位的600多萬職工身上,經濟發展了,職工的工資自然也要相應的增長,會帶動社會各方面人員的工資增長,平均一個人要增加3萬元收入。GDP翻一番,老百姓的收入隨之也翻一番完全是應該的。代工企業大規模集聚重慶,從本質上講不是勞動力成本產生的結果,而是三個物流加一個勞動力結構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