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發改委:“四大工作”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空間布局優化是基礎,產業結構調整是根本,重點項目建設是關鍵,體制機制改革是保障。”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沈曉鐘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采取多種措施統籌推進。
空間布局優化是基礎
“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是市委、市政府立足重慶特殊市情,作出的事關長遠和全局的重大決策。”沈曉鐘說,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市“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融入五大功能區域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重慶只有三分之一的區域適宜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產業發展與人口、土地呈現錯位分布,并且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部分區域存在盲目同質開發的情況,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為此,《意見》專門提出:“依據五大功能區域功能定位,發揮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作用,科學定位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
他認為,當務之急,我市要在宏觀層面加強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作用,綜合采用產業、投資、財稅、要素、環境等政策,盡快形成五大功能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同時,在工作層面要嚴格執行主體功能規劃,做好各項規劃之間的協調銜接,完善市域城鎮規劃體系,劃定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
產業結構調整是根本
“一般來說,能耗和碳排放強度與工業化進程正相關。”沈曉鐘介紹,當前重慶正處在工業化中期,能耗和碳排放強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和關鍵,也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性措施。
近年來,我市加快培育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重大成效,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自2007年以來首次超過工業,工業結構也由汽車摩托車產業“一枝獨秀”調整為汽車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雙輪驅動”,工業節能降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他表示,未來,我市將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堅持“優化增量”和“控制存量”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增量優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決定性作用,前者包括發展十大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后者重點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化解過剩產能等。
重點項目建設是關鍵
“生態環保重點項目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載體,既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公共服務,也是推進節能減排降碳、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關鍵措施,更是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的民生實事。”沈曉鐘說。
他認為,直轄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生態文明工程建設以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城鄉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為重點,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未來,我市需要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低碳發展、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領域加快策劃和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從而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體制機制改革是保障
《意見》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辦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環境經濟政策調控,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沈曉鐘表示,近年來,重慶在資源與環境權益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節能低碳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環保基礎設施特許經營等領域開展了有益探索,要不斷總結經驗適時推廣,更要加快改革創新步伐。
為此,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一是創新建立市場的政策工具,包括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培育壯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培育節能認證市場體系、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等;二是完善利用市場的政策工具,包括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實施“以獎代補”“需求端補貼”“基金化運作”等財政政策,落實節能環保稅收優惠政策,實行綠色金融政策等。
首席記者 陽炆杉 實習生 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