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國務院第八督查組對我市貫徹落實國務院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進行了督查,對我市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指出個別區縣(自治縣)和市級部門存在的問題。為積極落實國務院穩增長政策措施整改工作,針對存在的問題,市委、市政府迅速提出“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著力推進簡政放權、促進政策落地”、“著力穩投資、促消費、擴開放”等整改工作方案,梳理細化具體措施,逐條明確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確保整改工作措施明確、責任落實,扎實推進、務求實效。
目前,整改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長10.8%。1—10月,全市投資、社零、進出口、規上工業增加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7.9%、13%、49%、12.7%、13.1%,CPI上漲1.7%。
著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
“不需要審計、驗資等環節,省了很多流程,比以前方便、快捷多了!”剛剛在渝中區注冊登記的多鼎合公司老板張先生告訴記者,半個小時完成核名,兩個小時便完成了注冊登記的全部流程,不到5個小時,他便拿到了營業執照。
張先生享受到的便利,得益于我市工商登記制度的創新。今年以來,市工商局向28個區縣下放企業名稱核準權,指導13個區縣推行“多證聯辦、并聯審批”制度,一次性辦結企業設立的相關證照和手續,并探索出移動登記、代理登記等新型服務模式。
此外,今年8月以來,我市還創新推行“先照后證”登記制度,工商部門除保留47項前置許可項目外,其他一律改為后置,目前全市已有1.72萬戶市場主體按“先照后證”登記,2.61萬戶市場主體受益解決場所問題。
這一改革措施,充分激發了市民的創業熱情。數據顯示,今年8月—10月,全市新設立企業2.82萬戶、注銷0.22萬戶,凈增2.6萬戶,同比增長54.6%,創同期歷史新高。截至10月底,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166.29萬戶,注冊資本總額21545.74億元,分別比去年底增長8.52%和28.01%。
重慶近期簽約涉及資產總額超千億元的PPP(公私合伙或合營)戰略合作項目,涉及交通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土地整治等領域,參與合作的既有央企,又有外資企業,還有混合所有制民營資本。這標志著重慶PPP投融資模式改革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社會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不僅有利于公共設施投資加快,適度減少政府債務,還能擴大外資、民營企業、社會資本的投資領域,推動國有企業進入混合所有制改造。更重要的是,這項改革創新能夠推動政府財政資金用于最需要政府出錢的服務領域,加大力度改善公共服務。
與此同時,為了助推經濟結構調整,重慶一改過去“項目補貼”扶持產業發展的傳統方式,組建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以市場化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在多個領域進行新興產業的股權投資。
為此,我市專門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并與14家基金管理人簽署合作協議,儲備投資項目400余個。目前,我市正在研究建立基金投資止損、績效管理等配套制度,以進一步充實完善投資項目儲備庫。
此外,為進一步增強國有文化資產活力、影響力和控制力,今年8月,市委常委會還審議通過了《重慶市深化國有文化資產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國有文化集團改革、深化市級國有文藝院團改革、調整文資公司功能和完善國有文化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等5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揮國有文化資產主力軍作用,帶動文化產業快速成長為我市支柱性產業。
著力推進簡政放權、促進政策落地
“以前要來回跑三層樓,報4套表,現在只需要跑一個窗口報一張表就可完成。”得益于行政審批流程的優化,剛給單位職工辦完社保的江北龍葵公司負責人姚先生說,提供了參保資料到窗口申報后,其余的工作就再也不用他操心了,均由人社局代辦。
去年以來,重慶市分五批承接審批項目77項,取消159項,下放357項,進一步為市場主體“松綁減負”。今年9月,我市印發《關于開展規范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工作的通知》,要求市級各部門開展流程圖繪制及服務大廳建設工作,并指導、督促市級各審批實施部門根據本單位已公布行政審批項目,逐項繪制簡明扼要、清晰易懂的審批流程圖,減少不必要的審批環節和申報材料,壓縮審批時限,優化審批流程。
據了解,當前,市級層面的47個審批實施部門已基本完成流程圖繪制工作。近日,我市又提出了第二批取消下放審批事項目錄,目前已提交市政府常務會審議。
此外,為搶抓國家金融創政策機遇,豐富與完善金融市場,重慶正在穩步推進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開辦互聯網金融業務。
在放開政策的同時,我市明確小貸公司開辦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運行模式、經營范圍以及禁止性規定,并著重強調,要加強小貸、擔保互聯網金融業務指導和風險管控。要求小貸公司對自建互聯網平臺或選擇合作平臺應持審慎態度,要嚴格審查合作平臺的合規性,不得與涉嫌搞資金池、吸收存款、集資詐騙的平臺合作。
政策的迅速落地為重慶金融市場的創新繁榮提供了保障,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互聯網小貸公司5家,貸款余額72億元,累計放貸2042億元;互聯網融資擔保公司2家,在保余額28.89億元。
著力穩投資、促消費、擴開放
重慶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初級階段、城鎮化建設的加速發展階段,大規模資金密集型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建筑業、房地產業迅速發展,需要較大的資金支持,因此投資的增長,對全市經濟“穩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一大批新興產業的聚集為全市的投資增長增添了動力。
特別是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快推進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產業、跨境結算和融資便利化、保稅貿易等服務貿易“五大專項”工作,使之成為重慶吸引市場資本的新增長極,成為重慶擴大開放的產業窗口。
在大數據產業鏈集群打造方面,今年以來,我市已陸續引入法國源訊、億贊普等龍頭項目,帶動效應初步顯現,全市前三季度引進相關產業項目總投資703.9億元,其中外商投資344.7億元。
同時,為加快推進跨境結算和投資融資便利化,我市推動擴大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目前已累計實現外匯資金集中運營量達1.5億美元;前三季度全市4家具有資格的銀行辦理離岸銀行業務41.9億美元,同比增長82.7%。
消費也是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據了解,今年以來,我市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信息消費”的同時,也通過組織節慶促銷活動、開展農超對接、發展夜市經濟等方式,努力激活商貿流通,拉動市民消費。
尤其是在發展“信息消費”方面,今年以來,我市陸續引進京東電商產業園、唯品會、阿里巴巴以及菜鳥科技等知名電商企業的落地建設,商社集團打造的跨境電商“世紀購”、中西部首家健康醫療產品跨境電商平臺“和平全球購”等平臺已陸續上線運營,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期項目及其解放碑延伸平臺也已順利開業。
此外,今年我市成功舉辦了第91屆全國糖酒會、第13屆中國金屬冶金展、第75屆全國汽車配件交易會等知名展會活動,舉辦了四季購物美食、全國消費促進月、“重慶品牌全國行”等活動,充分激發了市民的消費熱情。
今年以來,我市加快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推進“醫養結合”,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整體改造項目、重慶總工會南溫泉療養院、重慶市第二社會福利院老年殘疾人收養康復中心、重慶市革命傷殘軍人康復醫院老年介護樓等醫養結合項目陸續建成并投用。同時,我市還在巴南、江津等區縣探索培育養老服務消費產業鏈條,做到發展與惠民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