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長安汽車渝北工廠自主乘用車生產線組裝整車。新華社發
“去年廣達重慶基地生產了2300萬臺電腦,今年產量預計會達到2800萬臺。”雖然還有10多天才軋賬,但重慶達豐電腦公司管理部副處長葉念彰對今年產量增長22%充滿信心。
對于產量即訂單的達豐電腦而言,22%,看上去并非高速增長,但這其中有一個重要背景——全球電腦消費市場持續低迷,尚未回暖。
達豐電腦是眾多重慶工業企業的代表之一,其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的不俗表現,也是重慶工業的縮影。
“今年,重慶工業能夠繼續高速增長,得益于垂直整合、結構調整、對外開放和創新驅動四大‘推進器’。”市經信委主任郭堅總結道。
1 垂直整合
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1—11月,全市電子制造業實現產值3355億元,增長22.1%;全市汽車產量236萬輛,汽車產業實現產值3466億元,增長20.6%。
“電子和汽車,是今年重慶工業增長的主引擎。”郭堅說,預計全年,這兩大產業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將接近60%,拉動工業產值增長8個百分點以上。
電子方面,我市抓住產業轉移的機遇,用4年時間,成功建成“5+6+800”電腦產業集群,零部件本地配套化率達到80%;在電腦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推進了顯示器、打印機、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的發展。
汽車方面,我市推動本地龍頭企業與市外優勢企業合資合作,填補產業鏈空白和關鍵環節,拓展和延伸汽車產業鏈,成功構建了以長安為龍頭、10家整車企業為重點、1000家配套企業的“1+10+1000”汽車產業集群,形成了發動機、變速器、制動系統、轉向系統、車橋、內飾系統、空調等各大總成完整的產業體系。
郭堅認為,這兩個產業一個是從無到有,一個是由弱到強,都是通過垂直整合推動集群發展,實現了快速增長。
2 結構調整
加快產業升級
“今年我們的直升機銷量會達到31架,大大超過去年。”機電集團副總經理廖紹華說,通過收購美國恩斯特龍公司,該集團全方位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的戰略初見雛形,正在形成新的增長點。
事實上,重慶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結構調整一直是推動產業高端化、高新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今年,在鞏固現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面向全球市場,我市出臺了《加快培育十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提出打造集成電路、液晶顯示、物聯網、機器人、頁巖氣等10大新興產業集群,并將其作為全市未來工業發展主要著力點。目前,一批新興產業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產業骨架逐漸成型。同時,我市還大力發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產業,花大力氣改造提升信息基礎設施,開通了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實現縣級以上城區4G全覆蓋,夯實了信息消費基礎,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速超過30%。
不僅如此,我市還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汽車形成了多品牌、多品種、高附加值乘用車體系,1—11月單車價值較上年提高8%;電子制造形成筆記本和平板電腦、打印機、顯示器、手機等產品多樣、品牌多家的格局,筆電單臺價值提高14.3%。
3 對外開放
融入全球工業版圖
今年,按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提升工業園區發展水平的意見》,首次系統地提出了集群、智能、綠色、和諧園區建設的發展方向,提升產業、物流、環保、生活四大功能,著力把工業園區建成先進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核心區和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城區。
以兩江新區為龍頭,西永、兩路寸灘2個保稅區為極核,4個國家級經開區3個市管開發區為中堅,36個市級特色工業園區為支撐的“1+2+7+36”塔形開發區平臺體系,已成為全市工業發展主戰場。前11月,園區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了76%。
除了平臺建設,我市還暢通了物流通道。目前“渝新歐”班列開行頻率達到2—3班/周,往返班列均實現全年常態運行;從重慶出發的定期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班每周達40班。
此外,通過多方協調,重慶海關與深圳、上海、新疆山口以及歐洲22個國家的海關實現了關檢互認、信息共享、執法互助,大大提高了物流和通關效率。
對外開放條件的改善,極大地助推了重慶外向型經濟發展。1—11月全市工業利用外資超40億美元,外商及港澳臺工業企業實現產值4732億元,增長16.2%,高于全市1.6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486億元,增長21.7%,占全市規模工業銷售產值的15%。
4 創新驅動
提升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今年1—11月,長安汽車完成銷量234萬輛,其中自主品牌汽車128萬輛。自主品牌轎車完成銷量71萬輛,同比增長45%。
事實上,今年以來,CS35、CS75等長安自主品牌汽車一直處于一車難求的狀態,這也是我市工業產品創新取得的驕人成績的市場反饋。
在推動產品創新方面,我市今年繼續實施了“上市一批、在研一批、啟動一批”的新產品滾動研發計劃,重點推進了長安CS75、海裝5MW風力電機等100項重點項目,目前新產品產值增長20%以上,產值率保持20%左右。
今年以來,我市還著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目標、以利益為紐帶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實現了新增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2家,總數達392家;新增工業設計中心11家、體驗中心5家。目前全市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20家。
不僅如此,我市還十分注重以技術改造為重點提升現有產業,花大力氣推動基礎原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能力提升;實施制造業裝備智能化提升專項行動,引導支持企業廣泛應用數控機床、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向智能制造發展;實施100項技術改造示范工程,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廣運用,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0%,通過技改新增產值占比超過20%。
目前,全市工業產品合格率達到99.7%,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排名全國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