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布,全國共有994個村落上榜。其中,重慶涪陵區藺市鎮鳳陽村、大足區玉龍鎮玉峰村、黔江區五里鄉五里社區程家特色大院等入圍。至此,重慶已有63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如何傳承保護?昨日,由四川美術學院領銜的《傳統村落營建工藝傳承、保護與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課題在大學城校區啟動立項。川美副校長郝大鵬介紹,該課題屬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和技術傳承關鍵技術研究》子課題,其重要工作就是通過典型地域傳統村落民居的調研,建立國內傳統村落民居營建工藝數據庫。
“全國傳統村落共有2555個,近40%在西南,貴州最多,有400多個。”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何智亞說,自2012年首批中國傳統村落評選至今,我市共有63個村入選。其中,第一批14個,第二批2個,第三批47個,這些村落主要集中在渝東南地區。
古老的石板路和建筑,承載了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充滿鄉愁和歷史的地方。這些中國傳統村落,在歷史、文化、建筑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色。
主城也有傳統村落 位于九龍坡走馬鎮
重慶63個中國傳統村落,并非都在渝東南,主城就有一個———九龍坡區走馬鎮椒園村。
走馬鎮的前身叫走馬鋪,在成渝驛道上,是供客商歇腳的地方。由于來往的行人多,便把各種新鮮事帶到這里,于是這兒有了不計其數的民間文化作品,還有很多故事世代相傳,這里也成為主城區一個有名的文化古鎮。
重慶地名專家李正權介紹,有傳說走馬鎮以前出了兩個舉人,因替父母洗脫了冤案,受到皇帝稱贊。皇帝下令凡進入兩個舉人故鄉的,文官下轎步行,武將下馬牽馬而過,于是就有了“走馬”之名。
“走馬當時雖然只是小小的場鎮,但單是戲樓就有3座,歷代建筑達15座之多。”李正權說。
椒園村在清代逐漸成形,石墻、石屋、石板路;古樹、古井、古院落。這些深藏在城市背后的傳統村落,依托古老的驛道文化,留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馬民間故事,以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馬神歌。村落不僅有特色鮮明的古建筑,還承載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村民們不僅人人能說走馬民間故事,還人人都會唱走馬神歌。
酉陽縣酉水河鎮河灣村
吊腳樓年齡已有700年
由老寨、舊寨和河灣山寨等三大古寨建筑群組成,有吊腳樓675棟,共有2125間房屋,均建于明朝洪武三年即1370年,距今近700年,有著濃郁的土家歷史與文化積淀。其中還有渝東南地區現今保存最完好的擺手堂。
酉陽縣蒼嶺鎮大河村
聽聽火燒溪美麗傳說
村內的石泉苗寨擁有500多年歷史。苗寨有古老的苗家民居、神仙碑、八孔泉,還有1000余棵古樹及美麗的火燒溪傳說。相傳這里猛獸毒蛇時常出沒,無人敢居住。后來,石氏祖先來到這里放火燒山,驅走毒蛇后定居下來,便取名火燒溪。
涪陵區大順鄉大順村
碉樓保護巴蜀第一場
建筑年代從清代迄今,已200余年。擁有多種建筑格式和實體,以大順場的碉樓民居圩市獨具特色。大順場依山而建,是閩式建筑與涪陵山地建筑相結合的產物,在空間布局上以碉樓防御為主旨,將土樓間緊密聯系成一個整體。樓內有中軸線、內廊、對稱房間若干,有土夯墻圍護,各層還布置有若干槍眼、炮孔,有效的防御體系可保全場300多米內的民居,是舉世罕見的全封閉的鄉場廊街,贏得了巴蜀第一場的美譽。
忠縣新生鎮鐘壩村
電視劇拍攝基地
鐘壩村建于明末清初,是土木建筑風貌集鎮,現存完好的房屋80余間和歷史文物若干,包括舉人四合院、關羽廟、白昌宮和明末清初建筑的石塔等。其中較為有名的有白居易題詞的白化山和三國時期的嚴顏墓。最廣為人知的望水老街坐落于900米的山峰之上,是夏天納涼的好去處,也是電視劇《半城山水滿城橘》的拍攝基地。拱街長500米,兩邊是明清建筑,還有解放前到縣城的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