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建筑師陳家毅解說實體建筑
總建筑師陳家毅對首度向媒體亮相的實體完成建筑,從外觀開始做解說:外墻上一個個突出的長形物,看起來不規則,其實象征的是跳躍的音符,施工人員甚至給它們起了很有詩意的稱呼“飛翅”。
陳家毅說:“為了使整個音樂盒呈現立體感,我們深入研究過陽光照射方向,參觀者將發現音樂盒上午看和下午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它能與光影互動。這些音符都按特定的比例排列,呈現的是音樂的抑揚頓挫以及建筑產生的美感。”
除了太陽方向,陳家毅對風向也經過一番調查。建筑的造型看起來分成上下兩個圓環,上半部有如凌空懸掛起來。外墻的鋁板,在地下部分稍微內傾,在艷陽下會制造一環陰影,上半部的幕墻更是刻意挑出,有如帽沿,以阻擋夏日午間猛烈的西曬陽光。
圓形的建筑周圍,則環繞了一池冷水,目的是通過自然風和池水的作用,降低室內氣溫。
為了充分展現未來城市低能耗的精神,整個館只有夾層和二樓展廳安裝了空調,加上低能耗的大直徑風扇。對于跨越盛夏的展覽期,陳家毅肯定地表示:“有把握參觀者不會覺得悶熱。”
內部的設計也極具特色,四根下細上粗的柱子支撐了整個建筑,乍看之下有如芭蕾舞者修長曼妙的腳,而真正的深意則是表現四大種族協力支撐這個國家。腳的內部鏤空做展示用。而在整個圓形空間內部的邊緣,則是安排了樓梯和緩坡道圍繞而上,舍棄耗電的電梯。
一樓將以投影和現場表演為主,有游戲也有令人驚喜的裝置;二樓600平方米的影視廳將呈現新加坡年輕一代的創作等等。新加坡館的建設已近完成。陳家毅團隊看著設計圖逐步化為成品,屹立在偌大的園區一角,分外顯眼,不免為彼此激蕩出來的巧思,感到一分自豪,也希望能為參觀者帶來收獲。他說:“建筑的巧妙,到了一個水平,就與音樂、繪畫或者文學一樣,能給人帶來靈感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