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聯合早報》記者陳迎竹3月22日發表報道,描述世博會的起源以及第一屆世博會的盛況,并援引中國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鄭觀應的話稱,欲富華民先從上海辦世博會。此外,報道中還提到了世博會給上海帶來的利益、機遇和挑戰。文章如下:
***世博會真正體現的還是軟實力
中國是第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綜合類世博會主辦權,也是世博會史上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除了展示各國的解決方案及中國的技術和組織能力,對中國和上海來說,本屆世博會的另一個意義是它所達到的建設與經濟效益,將更甚于北京奧運會。
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院長陳信康認為,世博會和奧運一樣,對城市的形象和軟實力的提升,例如規劃能力、政府效率、市民素質等,都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去年我們根據51個指標和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及北京做了比較,上海的軟實力仍有明顯差距,如果紐約是100分,上海大概只有60分。如這個契機可以使政府效率等軟實力方面有所提升,那世博會的作用就達到了。不是經濟方面,經濟是次要。世博會真正給世人留下來的還是軟實力的體現,這不是一般國家組織得了的活動。”
陳信康估計上海世博會的投入大于官方所指的直接費用286億,因為許多基礎建設或改造花費屬于模糊地帶,“很難算”,但他相信絕不至于是一些輿論所說的4000億那么多。因為難算,所以要評價世博會的效益,只能從直接的投入計算,但他認為上海肯定不會虧,因為直接受益已經是468億。
***大挑戰:曲終人散,如何實在治理
其實在信息流通發達時代,許多分門別類的博覽會多不勝數,世博會作為商品交流的意義其實已大為減低,許多歐美發達國家已經不感興趣。
但是上海世博會卻創下歷史紀錄,共有193個國家和49個國際組織參展。除了與中國友好的第三世界國家大規模參與,許多國家其實更是基于中國上升中的整體實力,而不愿在這場盛宴中缺席。
當然,市場吸引力顯然更是關鍵。陳信康說:“除了一些比較窮的國家得到中國的資助,每個國家都要自己掏錢參加,但參展國還是那么踴躍,主要是和龐大的市場有關,例如一些先進國家的跨國企業積極參展,就是為了在中國進一步鞏固企業、品牌形象。”
隨著地鐵站全面展開安檢,世博會的氣氛越來越濃厚,那是緊張、歡愉、期待和其它許多滋味的合成。這場中國人等待了一個世紀的盛宴即將開席。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