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藍色旅游”成為新亮點
拓展,樹立濱海特色品牌
藍天下,碧海邊,長樂濱江濱海大道筆直伸向遠方。在福州長樂,120公里江海岸線上自然人文景點諸多,串起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琴江滿族村、鄭和航海館、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梅花古城水鄉漁村、海西創意谷、海蚌公園、下沙海濱度假村等景區。
在羅源灣北岸,將建起3個游艇碼頭,內灘人工湖內將配備150~200艘大小不一的游艇,供游客觀光游覽。
福建的濱海度假已開始從單一的海邊浴場、沙灘娛樂發展到集高星級酒店服務、沙灘休閑等娛樂項目的綜合模式。
旅游專家分析,福建省內的濱海旅游度假區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差異化發展。濱海度假綜合體將是未來福建濱海旅游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政府及投資方都須充分研究市場需求和潛力。據悉,廈門、漳州等市已出臺發展海洋旅游的相關政策,鼓勵和引導培育郵輪、游艇、摩托艇、水陸兩棲車、水上飛機、海上垂釣、深海潛水、水上運動(滑水、帆船)等旅游新業態,打造海水養生溫泉等主題溫泉旅游產品,同時加快沿海地區主題、精品和度假酒店、旅游景區和特色餐飲等服務配套建設,打造濱海休閑旅游社區、旅游特色小鎮。
記者從福建省旅游局了解到,目前福建全省有十幾個在建的濱海旅游重點項目,2015年底之前將陸續開始運營,屆時,全省濱海游客接待能力將大大提升。
破解,減少同質化競爭
雖然福建旅游發展前景廣闊,但目前福建省內的旅游業區域定位分工仍受到行政區界的制約,旅游規劃缺乏剛性,旅游市場開發和營銷、旅游項目建設及旅游線路的組合各自為政,區域之間定位雷同,項目重復建設,同質競爭的現象仍然比較普遍。
對此,民革福建省委在今年福建兩會上建議,推進旅游區域分工合作,發揮政府部門導向扶持作用。對內,增強省內各市縣間的分工合作;對外,推進與其他省區、港澳臺乃至主要客源國之間在旅游開發、投資、管理、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多樣合作。對綜合素質強、發展前景看好的海洋休閑旅游項目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如優先扶持與項目配套的碼頭、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海上旅游航線的開辟等。
針對旅游產品業態同質化,尤其是“娛”和“購”要素功能較弱,難以讓游客“慢下來、停下來”的問題,業內人士指出,要優先開發郵輪、游艇、海釣、水上飛機、度假海島、禪修等高端休閑旅游產品,通過高端產品帶動整體轉型升級,同時開拓遠岸島嶼和海域的旅游空間,通過營建人工沙灘、建設全島型高端度假酒店等,改變原有的業態空間布局。
在品牌建設上,培育和壯大福建海洋休閑旅游的大型主打品牌,如以船政文化、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的文化旅游,以海韻漁情為核心的休閑漁鄉品牌,以郵輪和高端酒店為核心的觀海度假品牌等,同時孵化一批中小型休閑類精品品牌,滿足現代人群多樣化、休閑化的旅游需求,形成復合型海洋旅游品牌體系,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實習編輯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