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市民而言更重要的是引導和教育
為應對“垃圾圍城”的危機,廣州市已于2010年啟動垃圾分類試點,如今率先制定政府規章予以規范,并有望在近年內上升為地方性法規。
然而,“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相應的設置配套,垃圾收運處理也需要同步跟進,對于市民而言,除了處罰,更重要的是引導和教育。”趙章元說。
實際上,在中國各大城市,以是否可回收而進行的最起碼的分類早已有之。然而,對于哪些是可回收的,不少市民仍然很模糊,所以,在已經普遍設置的綠、黃兩色分類垃圾桶中,亂丟亂扔現象仍十分常見。
張建國表示,廣州市城管委馬上會下發《分類指引》,發放到每個市民家庭,在4月1日規定實施之前,肯定會下發到市民手中。此外,廣州市的報紙、電視臺等媒體還將宣傳垃圾分類,以此廣而告之。
“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這是許多垃圾分類做得十分成功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之談。在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就設置了相關的課程,垃圾分類還是留學生的第一課。而中國臺北、香港的中小學也都設置相應的環保生活教育課程。
“垃圾分類注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即使有規章,有配套,也需要時間讓市民養成習慣,我們不能期望今天法規出臺了,明天或者明年就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中山大學政務學院教授郭巍青說,“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暫時見不到效果就不去做,不去推動,這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結果。”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