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一些會議還招募公司代表,名義上為其提供商機,實為收取大量的會議贊助費,“這就是借學術會議大肆賺錢的實質?!?/p>
有學者實錄了某省一次風濕病學會會議日程表其中一天議程:
9時30分至11時30分,硬化癥講座;
11時至11時20分,A公司產品介紹;
11時20分至11時40分,B公司產品介紹;
11時40分至12時,C公司產品介紹。
14時至15時30分,皮肌炎講座;
15時40分至16時,D公司產品介紹。
18時至21時,E衛星會。
“學術會議從頭到尾感受不到學術氣氛,實際已變成了藥廠的‘藥品推銷會’?!边@位學者感慨之余做了一項統計:總共兩天半的會,會議有效時間980分鐘,藥廠發言及其促銷活動卻占了595分鐘。
學術會議蘊含無限商機,有人則看準了這樣的機會,由此催生出會議公司,專門來張羅各種“學術會議”,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對媒體透露,這些會議公司,多為從國外引進的所謂高級人才所開辦,他們一般就是租個辦公室,雇幾個懂外語的員工,便可開始組織籌辦國際會議。這種會議公司的主要收益,來自于與會人員交納的參會費。費用一般在每人2800元以上。即使這樣,也有市場需求。
“這種會議也就召開一天,上午搞個開幕式,下午分組討論一下,連閉幕式也沒有就結束了。”在邱均平看來,這些會議公司,也是造成國際會議泛濫的根源之一。“原本我以為這種公司只在武漢有,后來通過同行了解到,原來北京、上海也都有類似的公司。他們的利潤很大,一年能賺上百萬元。”他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