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政府預算公開
政府預算公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方國家也是如此。政府預算全公開的基本條件是相關制度(如預算制度、行政體制)的相對穩定。我國是一個處于體制改革時期的國家,政府預算全公開還要循序漸進,比如社會保障預算未全公開,主要原因是現在還處于試編階段;再比如很多支出沒公開,主要原因是有關制度尚未調整到位。如何完善政府預算公開?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預算公開國際化。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政府預算公開有很多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比如日本,它在公開預算的時候,不僅僅是預算環節公開,預算之前的環節也要公開,允許公眾參與,在公開預算的同時也公開一系列配套的東西,比如制定這套預算的各種考慮、各種標準,有一些細目下面都會有一些詳細的說明。我國的香港在這些方面做得也很好,經驗可以借鑒。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預算年度是每年的4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31日。預算應該是4月1日左右公布。從每年的1月份開始的三個月時間里,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每一個部門都要把自己需要花哪些錢報到財政司。每個部門在做自己部門預算的時候,都有各種各樣的民眾、團體參與。交到財政司以后,財政司匯總平衡以后,由立法會再來討論。立法會的討論也是公開的,大家都是代表各方利益,都來討論這個預算,這一部分錢是不是不該花,那一部分是不是該增加一些。討論后,由特首簽署,再報中央政府備案,這就是香港的預算過程。
政府預算公開制度化。要以制度化的手段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實現政府預算的公開透明化。政府在預算公開上并不缺乏法律基礎。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頒布后,政府預算就是政府信息公開最重要的內容。修改完善預算法等相關法律,在預算編制、審查、執行、監督等各個環節作出全面、全程公開的具體方式和要求的規定,在法律責任部分相應增加不按規定公開的處罰條款等,同時明確一切政府收支必須納入預算并繳入國庫單一賬戶集中管理,便于集中接受公眾監督。
政府預算公開常規化。政府預算公開應建立在常態化機制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所要求的一些制度正在被落實,而且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以及它背后蘊含的信息公開的文化逐步地被我們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和公眾所意識到,并逐步深入人心,這意味著政府預算公開常態化將形成。只有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政府預算的透明度才能提升。這要求我們在公開的時候要確實樹立公開意識,而且要確實做到準確、全面、及時、有效地公開政府預算。應該把主動和公眾進行信息溝通、交流和共享,以及在政府管理過程中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作為未來工作的一個著力點。
政府預算公開大眾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預算非常厚,但是老百姓愿意看,也可能看得懂。因為它有大量的說明,寫得很細,還有大量的插圖。公款姓公主要體現在公款的公共性上,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對所有公民無區別開放。此外,還應該把預算做細,特別是要交代政府收入的來源和財政開支的用途。財政部在考核評比中央部門預算編報的同時,有必要鼓勵納稅人來評價中央部門預算編報,將公開征求納稅人對部門預算的評價作為評分依據之一。同時設計科學化、精細化的政府收支科目體系,既要滿足財政和各預算部門的核算及管理要求,更要滿足全面披露信息、公開接受監督的要求;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建設、完善預算管理相關部門的信息系統,實現部門間業務聯網和信息共享,建立相關部門間的協同工作機制,為滿足各部門依法、主動、及時、準確、完整地公開預算和公眾查詢提供技術保障,促進預算管理和預算公開整體工作效率水平的不斷提升。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廉政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作者:李景平
來源:檢查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