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透露截至5月20日已有88家中央部門公開了2011年部門預算,財政部目前已匯總中央各部門2010年“三公”經費決算支出,將按程序于2011年6月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審議批準后,中央各部門將公開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5月22日新華網)
從2008年財政部首度開始向全社會公布財政收支情況到現在,公眾每年都能感受到制度漸進帶來的喜悅。從去年的74個中央部門,到今年的88個中央部門;從科技部率先公布“三公”決算經費,到北京市率先在地方政府中公開58個政府部門及直屬機構的預算經費,預算公開的每一個步驟都能堅實公眾對于政府踐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信心。伴隨政府信息公開漸進的,還有公民監督意識的增長以及權利意識的覺醒,雖然公眾對于當前水平的預算公開還有許多質疑之聲,但是,這更是出于一種“受之深責之切”的公民情懷,與政府公開預算行為本身的對錯沒有關系。
預算公開之中,最難公開的當屬“三公”經費預算與決算的公開。但是,財政部今年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將按程序于2011年6月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之后中央各部門將公開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對此,公眾有理由進行期待。雖然夏日即將到來,但“三公”經費預算公開或許就是最好的降溫器。但是,對于此次中央部門“三公”預算公開的具體內容,公眾并不敢寄予過多的期望;對于公開的流程,以及是否對不公開者有問責,更是不敢多想。那么,這就需要制度本身對預算公開的進程、細節以及問責事宜及時公開。
先說進程上的設計。去年是74個中央部門公開了預算,今年是88個中央部門,那么,那些個還沒有公開的中央部門,究竟是什么原因不公開?是沒有經過人大批準,還是屬于國家機密?這些原由,應該向公眾解釋清楚。另外,像北京一樣已經進行預算公開的省級政府還屈指可數,更遑論市縣鄉一級了。那么,對于公眾而言,想看到的就不只上簡單的數據公開,什么時候要求省級政府公開,什么時候要求縣、鄉級政府公開,都應該有個明確的規定。
再說細節方面的要求。我國目前的財政支出預算體系從上到下分為“類”、“款”、“項”、“目”四個級別。目前中央財政預算支出的公開狀況為部分重點支出公開細化到“項”,其余非重點支出公開細化到“類”。“類”和“項”層面的公開雖然也算是公開,但公眾還是不知道這些錢,具體花到了什么地方。更與“具化到每一塊錢”的預算公開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再說問責事宜。要實98個中央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預算要求,不能只靠自覺。沒有問責,預算公開可能就會“老牛趕破車”一樣慢。所以,從政府預算公開的制度建設層面來講,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制定實施細則與問責事宜,以對那些不公開或公開不到位的政府部門形成倒逼。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實行財政預算公開,讓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錢,辦了什么事。”坦白講,現在的財政預算公開水平,只停留在讓人民知道部分政府單位“花了多少錢”的水平,離“辦了什么事”的公共期望,還有較遠的差距。預算公開遭到這些困難,其實都在情理之中。問題在于,沒有進程設計、沒有細節要求、沒有問責的預算公開制度只會在慢條斯理中完成自覺式的進步,進步的幅度自然就有限了。
來源:中國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