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今朝綠色一馬當先
作為城鄉綠化一體化標桿,她在全國前十名榮獲“國家森林城市”;位于新鄉的鳳凰山森林公園,是我省為數不多的“全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她還是“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生態宜居城市”……
這些一馬當先的“綠色生態名片”,新鄉是如何打造的呢?
節后第一會,唱響綠色主旋律
一座城市新年謀劃的首項工作是什么?
新鄉給出的答案是“綠色”。2006年至今,新鄉市已連續八年在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召開林業工作會議。
每年“節后會”首先安排林業工作,這并不是走形式。新鄉市委書記李慶貴說,林業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在完善提升、提高品位、加強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只有務實重干,持之以恒。
弘揚生態文明,唱響綠色主旋律,多年來,新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堅持把生態綠化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以來,新鄉已投入資金15億元,在牧野大地孜孜不倦地繪就綠色畫卷。
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參加義務植樹,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造林綠化的積極性,更化做全民愛綠、植綠、護綠的自覺性行為。全市建立起大型市級義務植樹基地3處,總面積4。6萬畝;社會造林投入累計達2億多元,全市每年參加義務植樹人數超過200萬人次。
透過一組數據可以看出,全國“綠模城”新鄉的答卷的確傲人:全市有林地面積205。26萬畝,森林覆蓋率20。9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已達41。27%,綠地率38。38%,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05平方米。
林業產業,綠色發展新引擎
綠色生態迸發勃勃生機,也點燃了經濟發展新引擎,正成為新鄉源源不斷的綠色生產力。
構筑“中原糧倉”綠色屏障。
在山區,強力推進的太行山綠化工程使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小。以鳳凰山森林公園建設為例,當地通過采取“打一個眼、放一個炮、炸一個坑、填一坑土、栽一棵樹、澆一擔水”的方法,完成植樹2610萬株,使昔日廢舊礦山搖身一變成為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科普為一體的城市后花園。
在平原,大力實施的廊道綠化工程和農田林網建設,使境內省級以上廊道全部完成綠化,建設林網539。02萬畝,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6%,基本實現了“田成方、路成網、林成行”,構筑起網、帶、點、片相結合的農田綜合防護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