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具有103年歷史的中國地理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在百年學府河南大學隆重開幕。這是百年中國地理學會與百年河南大學在千年鐵塔腳下的第一次牽手,來自全國各地的地學工作者齊聚古樸典雅的大禮堂,圍繞“地理學發展:科學與社會”這一主題,共同探討2012年地理學新發展。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致開幕詞。他談到當前環境保護與管理對于地區經濟建設的巨大影響。劉燕華認為,地理學工作者要緊抓新機會、探索新境界,積極開拓創新,加強地理學與生產實際的緊密聯系。同時他表示,無形資源的分配,創新模式的轉變,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的改革等都是現在地理學工作者需要關注的熱點。
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滿倉說,河南省地處中原,地理位置優越,既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興的經濟大省和工業大省。而地理學又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他認為研究地理不僅可以優先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更能增強地理學對社會的服務功能。河南地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對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河大校長婁源功說,本次地理學年會的召開為全國各地專家學者聆聽地理學術思想,探討學術難題,交流學術心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河大由地學系發展而成的環境與規劃學院目前擁有地理學、生態學等多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不僅如此,地理學還作為河南省培育國家重點學科得到重點資助。正是有一批像地理學這樣的優勢學科作為支撐,河大正朝著高水平大學的方向邁進。
開幕式后的大會報告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王家耀,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傅伯杰等專家分別就“應對氣候變化與我國能源發展戰略”,“信息化時代的地圖學: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空間遙感50年及我國的發展展望”,“地理學理論發展:格局與過程耦合”等主題作了學術報告。
據年會主辦方介紹,本次年會為期兩天,主會場設在河南大學。14日,與會專家分赴河大金明校區、河南財大新區,圍繞著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醫學地理與環境健康,環境變化與文明演化,實驗與模擬空間經濟學,經濟地理學思維與發展方向,城市社會文化地理學,城市化與城市地理, “三化”協調與中原經濟區建設等專題分別展開29場專項報告、討論。
中國地理學會(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學術團體之一。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發展地理科學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目前,學會擁有全國會員2萬人,學會下設16個專業委員會、7個分會、6個工作委員會,聯系地方學會31個(未含臺、港、澳),主辦與聯合主辦有《地理學報》、《地理學報》(英文版)等10余種學術和科普刊物。(記者 常城 通訊員 潘少奇 王鳳一 )
實習編輯: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