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陜西啟動實施了涉及人口達279萬的避災扶貧搬遷工程,這是一個規模超過三峽移民搬遷的龐大規劃,引起廣泛關注,請問為什么要這樣做?
趙正永:陜南地區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現在,基本上3年到4年都要遇到一次特大洪澇災害和地質災害,死亡最多的有1857人,最少也有十幾人。同時,由于生存條件惡劣,陜南秦巴山區、白于山區和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成為陜西最大的3個連片貧困板塊。大量群眾長期處于貧困狀態,交通、飲水、用電、求醫和就學都非常困難。陜南秦巴山區至今仍有400多萬人生活在距離公路5公里以上的深山區和水庫庫區,白于山區仍有數十萬群眾飲水困難和飲用水不達標。要從根本上改變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施搬遷是不二的選擇。目前,我們正在對搬遷規劃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記者:陜西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做到生態環境上臺階?
趙正永:我們提出要按照存量調結構騰空間、增量優結構擴空間的原則,處理好現有經濟結構和新增產業項目的關系,突破水耗、能耗和環境容量承載有限等制約,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構建具有陜西地方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鞏固能源化工、先進制造、有色金屬等優勢產業的支撐作用。二是積極扶持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形成規模。三是加快推進紡織、食品、鋼鐵、有色、建筑、建材等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四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能源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雙重優化,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邁上一個大臺階。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