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粒覺醒的種子悄然發芽
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呼之欲出
從彷徨吶喊,到覺醒探索,黨的創建者們心中的夢想,像春草一樣飛長。
1920年4月,幾個俄國人悄然來到北京。然后,奔赴上海——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奉共產國際之命,來華唔見李大釗和陳獨秀,討論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
7月,直皖大戰爆發。帝國主義列強操縱的軍閥混戰,把早已內憂外患的中國帶進了無盡的深淵,也催生著中國進步力量的覺醒與成長。
在維經斯基等人的幫助下,這年8月,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取名為“中國共產黨”。
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其成員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骨干,陳獨秀為書記。
金秋十月,取名為“共產黨小組”的北京早期黨組織,在李大釗任主任的北大圖書館宣布成立。
作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陳獨秀和李大釗在一南一北,推動著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大業。
1920年那個盛夏,新民學會的主要發起人毛澤東幾經周折,遠赴北京、上海,與李大釗、陳獨秀直接接觸聯系——京滬兩地的馬克思主義傳播狀況和共產主義者的活動,給了毛澤東極大影響。
這年冬,毛澤東收到了正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好友兼同學蔡和森寄來的一封長信:“我以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
今天,在長沙新民學會舊址陳列室內,3本長約22厘米,寬約14厘米的《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靜靜地躺在玻璃櫥窗里。
“蔡和森的這封信,是8月13日寄出的,由于最初沒有得到毛澤東的回信,9月16日又給毛澤東來信,并提出具體的建黨步驟。”曾任新民學會舊址管理處主任的趙叢玉介紹。
蔡和森之女蔡妮老人說:“父親的信讓毛澤東產生了強烈共鳴,他給父親寫了兩封回信。毛澤東寫道:‘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在上海,在北京,在長沙,在武漢,在廣州,在濟南,從1920年8月到1921年春,中國國內先后有6個城市建立起共產黨早期組織。與此同時,在日本東京和法國巴黎,中國留學生和僑民中的先進分子也建立了共產黨組織。
一份譯自1921年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檔案的俄文稿《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這樣記載:“中國的共產主義組織是從去年年中成立的。起初,在上海該組織一共只有5個人。領導人是享有威望的《新青年》的主編陳同志。這個組織逐漸擴大其活動范圍,現在已有6個小組,有53個成員。”
發動工人、喚醒民眾、積聚力量……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先進理論武裝的新型政黨,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