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 本臺記者:
你們剛才播放的片子和談到的內容,我一邊聽一邊就覺得很會意地想笑。這個情況和情形確實是這樣,因為我在香港已經待了很多年了。我記得剛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也經常要到深圳去買東西,吃的和用的,一去超市,一大堆背回來。但是現在,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自己也不這樣做了。尤其是剛才我們在片子當中已經都聽到了這樣一句話,就叫“到香港打醬油”。我想這個事情到了這一步,大家有點無話可說,不得不承認這樣一種現象。
分析這個原因,剛才你們二位已經說到了這個情況,確實是價格便宜、匯率等等都有。還有兩點原因:
第一,香港它本身是一個免稅島,在這個地方所有打稅的東西可能本身就比內地賣得便宜一些。
第二,剛才巖松提到了,人們都覺得到香港來買東西靠譜,這點我覺得確實是點到位了,因為歷來香港對于食品安全也好,其它的用品安全也好,監管得非常到位。所以說,人們本身就對這個市場買東西是比較放心的。如果品質都同樣的好,價格也都差不多了,那何必非要守在自己家門口,買的東西可能要比過一條河之外的香港還要貴,干嘛不到香港來買呢?
比如你剛才舉的那幾個例子,衛生紙什么的。我還可以再給你補兩個例子,比如說紅富士的蘋果,在深圳現在是6元人民幣一斤,買一個大一點的大約要4元。在香港,我經常在超市里可以10元買到4個;再比如說雞蛋,在深圳差不多0.9元一個,但是在香港的超市當中,23港幣可以買到30個,這個價格就一定有優勢了。也許有人就會說,它的品質,尤其是內地這些人出現了毒這個、毒那個,所以內地人一定要香港來買東西。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因素,也是要讓我們內地相關人士提高警惕。
但是說到剛才董倩講的,香港人怎么看這股倒過來的風,這30年都是港人北上。
主持人:
說到這兒我想問您一下,因為內地到香港的旅客很多,香港人會不會有這種擔心,你們來這么多人,把我們的東西都買光了,有一種危機感,會不會有?
長江:
是,我想跟你說的就是這個話題。今天下午,我專門為了今天晚上這個節目,我又去了一趟,我們現在內地也都能看到的香港一個連鎖品牌店,叫“屈臣氏”,那里可以看到賣很多的日用品。我去了之后就問服務員,剛才你提的這個話題,我就問她,我說如果我是一個深圳人來買東西,你會不會也是這樣高興。她說當然高興了。我說你歡迎嗎?她說當然高興、當然歡迎了。后來我又問她,如果說很多內地人來把香港的市場都掃空了、搶空了,香港人本身都買不到自己應手的東西了怎么辦?她告訴我說,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我們的貨源是非常非常充足的。當時她向我推銷的是一個超支裝的牙膏,后來我又調侃地問她,我說這個牙膏我看著這么眼熟,會不會我在香港買,恰恰買的是在內地制造的。這個售貨員開始是抿著嘴笑,后來我們兩個人相對一視,大家都笑開了,我想答案就在我們兩個互相的笑聲當中了。
因此我覺得,總體來講,看到這樣一種方向的一個變化,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太奇怪,它是市場使然,而且也不能夠、也不應該,賦予它更多的情感的色彩。你說呢?
主持人:
好,謝謝長江。
說回來,香港的市民不大擔心,他們有更多的去供應。我就想,你說在這種情況下誰最樂?應該是商家。那誰最擔心呢,這個事兒?
白巖松:
其實消費者,包括媒體人在香港還是有很多擔心的。第一個擔心是,看到了有一些商家已經開始漲價了,這個漲價就會讓香港的消費者去背了。你比如說奶粉,由于賣得火,偷偷地漲了10%,那他會很擔心。
接下來還會有一個擔心是,有一些必需品,像奶粉,因為這是不可以更改的。你比如說他的孩子必須要吃,有的超市賣斷貨了,他就會很難堪。所以,澳門也好、香港也好,都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議,你要征稅,但是政府說不行、不可以,因為這個違反WTO的原則。
所以,會有人擔心,可是我覺得真正該思考的反而是內地,就是我們的有關部門,包括我們的生產者,包括媒體人,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的稅是不是高了?我們如何提升我們自己產品的質量?為什么現在一轉眼才十來年的時間,由過去人家到咱們這兒搶購東西,變成咱到他們那兒去搶購東西,可是咱們的工資漲那么多了嗎?等等這一系列的都伴隨著好像很輕松的話題,我覺得把這個問號扔給大家,要思考。
主持人:
剛才長江也分析了,便宜的一些原因,共性的原因。你覺得這里面除了匯率等等,還有哪些原因你覺得是深層次的原因?
白巖松:
我覺得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它是一種信心的問題,這個信心恰恰需要我們慢慢地去建立。其實你說很多人去那買奶粉,僅僅是為了那個差價嗎?不一定,因為還有很多的東西差價也同樣很大,可是為什么大家沒有那么玩命地去購買?
一、不像奶粉這樣跟孩子的健康緊密相關,內地人對孩子的健康格外看重。
二、跟最近幾年陸續出現的這種食品安全事件有關。所以,每一個人在購買的時候,他的潛意識里就有一種信任和不信任的比較,這個比較要比人民幣和港幣幣值的比較,要比價簽上價格的比較,還促進他決定買、搶。
主持人:
剛才我們也看了一下,也分析了一下,中國內地消費者在香港購物的情形。有人說,中國內地的消費者在全世界各個商家來看,他們都是一群最受歡迎的人,因為他們的步伐走到哪里,他們的錢包也就掏到哪里。
(播放短片)
解說:
今天,當我們關注內陸沿海城市的市民大量涌入香港、澳門掃貨、打醬油的時候,其實即便是邁出國門去購物,在這個物流、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早已不算是什么新聞。只是我們驚訝于在國外有些原本屬于中國制造的商品,價格比國內低廉,差價和國內懸殊,有些甚至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瞠目結舌。我們迷惑,這一切究竟是為什么?
字幕提示:2011年1月10日新聞 國外便宜國內貴 茅臺海外遭搶購
劉暢 本臺記者:
我現在是在曼哈頓唐人街的一家酒鋪里,剛才老板向我們介紹,一升裝的茅臺酒在他們這兒的售價大概是280美金,而這種375毫升的茅臺酒售價僅僅為80美金。
解說:
用375毫升80美元,約合530元人民幣的價錢來換算的話,500毫升茅臺的售價約合人民幣不到700元,只有國內價格的一半。而這還是在茅臺酒最近幾天提價之后的價格,在提價之前,茅臺酒的價格比國內便宜得多,唐人街銷售的茅臺酒也因此銷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