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內蒙古、新疆繼續做煤炭販賣經營,很多創業基金也現“煤老板”身影
在調查中發現,一些“煤老板”也做起了汽車制造、LED等技術型產業,但為數不多。不少“煤老板”在山西退出后,轉戰內蒙古、新疆等地繼續搞煤炭生意,而這其中以搞煤炭的販賣經營居多,真正搞煤炭一線生產的并不多。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煤老板”介紹,一方面在新地方開礦挖煤,需要很深的人脈關系;一方面煤炭資源整合將在全國推開,可“鉆”的空間越來越小,就算有也早被別人占上了。他坦言,換個地方打槍并不容易。
被問及怎么不去做煤炭以外的行業,“煤老板”大多出于兩方面考慮:只熟悉煤炭這個老本行,對高新等其他產業不懂、怕把自己的身家栽進去;很多產業利潤率低、周期又長。
該把“煤老板”的億萬資金往哪引,一直是各界關注熱點之一。山西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產業促進政策,針對民間資本投資遇到的準入障礙和土地、環評、資金、審批、信息等“瓶頸”對癥下藥,開設網上“民間投資平臺”,定期召開投資項目推介洽談會,引導和服務民間資本進入鼓勵類投資領域。
專家認為,政府應該在投資環境、人才引進、制度革新等方面多下些功夫,提高“煤老板”轉型的成功率,將會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區方案座談會上,與會的專家也對如何盤活“煤老板”的資金表達相當的關注。一位專家介紹,在創業投資基金的試點省份,很多的創業基金都出現了“煤老板”投資的身影,這也許會成為“煤老板”資金的一個新流向。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