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張裕新疆生產基地的釀酒生產車間。邱小敏 攝
王者歸來 推動新疆葡萄產業“從量變到質變”
新疆葡萄擁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然而在張裕進入新疆之前,釀酒葡萄的種植卻是一種無序的狀態,對此,152團6連的農工張成利有著親身的體會,張成利早在2002年就開始種植葡萄,但在2005年卻有一次“很受傷”的經歷。那一年,他種植的葡萄獲得了大豐收,然而由于沒有龍頭企業的收購,價格一跌再跌,最終辛苦一年到頭,只換個慘淡保本。兵團農六師五家渠市葡萄產業辦公室主任王平表示,葡萄產業一直被認為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手工作業非常強,一家一戶10畝地,8畝地,勞動密集型,不能擴大面積,不能實現機械化。
這次,張裕作為中國葡萄酒業的領先者,與兵團展開合作,能否做到將兵團特殊的管理優勢與張裕的專業、技術、市場優勢完美結合,做大做強新疆的釀酒葡萄產業呢?日前,張裕與新疆農六師經過認真籌劃、多次溝通,雙方簽定合作條約,由師團場負責建園,成立項目公司,規模化經營、標準化建園、專業化管理與統一銷售的模式,農工只需要承包種植,與價格及銷售脫離關系,張裕和師團場提供技術、管理乃至機械化和灌溉等支持,解除農工們的后顧之憂。張裕進入新疆之后,在技術上對葡萄種植進行了大量的創新突破,主要包括:
第一,對樹形的改造。現在選用的樹形,就是在張裕總農藝師程國利博士的指導下,由新疆普遍的自由扇形,改成水平結果方式。以前的葡萄園每個行間很整齊,但是每一棵葡萄樹不是整齊的,上上下下都長有葡萄,而不同水平面的葡萄日照程度、成熟程度的不同導致了葡萄收獲時品質的參差不齊。水平結果的樹形則保證了葡萄品質能夠始終保持一致。
第二,全程機械化。在主要的環節埋土、施肥、施藥、滴灌等全部實現機械化,解放了勞動力,現在農六師的生產定額由最初的10畝增加到30畝,王平表示,預期未來將增加到一個人管50畝地,通過這種高效的生產手段,既提高了產品品質,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
水資源短缺是西部地區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在農八師石河子市的張裕葡萄基地,普遍采用溝灌與滴灌相結合的科學灌溉方式,大大節約了水資源。節水、高收益與勞動力轉移三大優勢,促使石河子市將釀酒葡萄種植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發展方向。譚建新表示,農八師傳統主業是種植棉花,棉花現在一畝地收益大概在800到1000塊錢左右,但是張裕葡萄基地的種植戶每畝收益一般在2000塊錢以上,葡萄優質的話,甚至可以達3000-4000元。農八師與張裕的合作實現強強聯手,通過把兵團集約、高效、紀律性強等優勢,與張裕的創新、技術、管理、市場相結合,必將有助于兵團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調整結構,也必將有助于新疆十二五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