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
通脹壓力未明顯緩解
據商務部商務預報的最新分析,后期,隨著秋糧大量上市、生豬供應量逐步恢復以及蛋雞產蛋率增加,國內糧、油、肉、蛋等主要農產品供應基本有保障,但冬季肉蛋類食品需求旺盛,預計食用農產品價格仍有小幅上漲壓力。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統計部負責人劉通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隨著消費高峰期的到來,雞蛋和豬肉價格經過回落后,后期價格將會有所回升。天氣逐漸轉涼,有些蔬菜品種的產地南移,運輸距離加大,可能會使得菜價出現上漲。
糧油產品的上漲趨勢仍將延續。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上周,糧油零售價格繼續穩中有漲。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并沒有有效地緩和糧食價格上漲勢頭。與2003年相比,2010年糧食生產價格累計上漲了81.1%,糧食消費價格累計上漲了76 .8%。2011年,糧食價格比2010年可能又將上漲10%以上。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此前表示,影響物價上漲的一些長期的因素,短期之內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消除。特別是在結構轉型期,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資源成本的上升具有長期性的特點,難以在短期之內得到控制。另外,大宗商品的價格仍然高位運行,輸入型通脹壓力沒有根本減輕。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國內通脹壓力仍然未明顯緩解。一方面食品價格仍然高企,另一方面翹尾因素影響逐漸消退。綜合兩方面影響,通脹水平見頂回落的態勢已經明確,但通脹回落的速度將相對緩慢。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預計,由于環比數據仍然保持在高位,中國的通脹率將很可能在明年年初再度出現明顯上升。一旦歐洲能夠避免“二次探底”、美國經濟的復蘇進程好于預期,中國的通脹警報將更難緩解。
劉利剛認為,中國的通脹已經開始越來越具有“粘性”,這樣的“粘性”一方面是因為貨幣供應量過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通脹預期的廣泛高漲,這樣的預期不僅導致了價格水平居高不下,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價格的“追趕”效應。
對于明年的通脹形勢,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的預計相對樂觀。他認為今年通脹的60%來自農產品價格上漲,20%來自豬肉價格上漲,這些都不可能在明年完全復制,所以明年通脹可能下降。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