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漲"兩端 憂喜并存--盤點2011年蔬菜價格
記者了解到,今年蔬菜市場行情有人憂亦有人喜。種植馬家溝芹菜的菜農侯衛強說:“我原來在市里開網吧,每年也能掙七八萬元,后來不干了,回家種芹菜。今年我種了近30畝,純收入60余萬元。”
在平度市,與侯衛強一樣靠種芹菜發家致富的菜農有很多。據平度市農業局介紹,2002年,平度芹菜種植面積為5000畝,2010年達到30000畝,總產達到9萬噸。與此同時,生產效益大幅提高。2002年,農民種植一畝芹菜收入僅2000元左右,現在畝收入是以前的10倍。
由于菜價便宜,不少市民也得到了實惠。“與去年相比,今年大蒜、生姜、白菜等蔬菜的價格便宜了不少。去年一頓飯吃一個菜,今年每頓吃兩個菜。”北京一位市民說。
如何兼顧“菜園子”與“菜籃子”?
今年以來,面對多地蔬菜出現的價跌、滯銷、賣難現象,我國多地多部門連續出臺措施,力圖扭轉這一不利局面。
為了調動農民種菜的積極性,保障其基本利益,上海建立了綠葉菜價格保險制度,主要由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具體實施,政府對保費進行補貼;河南則開通“微博菜市場”,通過網絡征集蔬菜滯銷信息,并繪制出生動形象的“河南蔬菜滯銷地圖”廣而告之,不少飯店、社區、機關單位聯系表達了大宗采購意向,緩解了蔬菜滯銷賣難……
近年來,國內蔬菜價格大起大落,“賣難買貴”“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等問題交替出現,農民、經銷商、市民等相關各方均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認為,應盡快建立起全國性的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解決信息溝通難的問題。此外,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以政府買地置房建立的市場為主,建設公益性的社區菜市場和批發市場。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認為,提高組織能力、建立通暢的銷售渠道是未來解決蔬菜價格正常化的重要手段,建議政府通過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化生產,完善產銷對接機制,使農戶與超市、社區、工廠、學校等建立暢通的產銷對接渠道,緩解“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此外,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蔬菜發展應走總量保障、高質高價之路,既要建好“菜園子”,讓農民增收;又要保衛“菜籃子”,讓市民吃上平價菜。首先從增加蔬菜產量、減少流通環節費用等方面入手,保障蔬菜供應,保證市民能吃上平價菜;其次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名牌”蔬菜,走高質高價之路,增加農民收入。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