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為何遭遇“長冬”?
下跌是否因擴容過度?
無錫股民林女士去年股票損失慘重。她給記者打來電話表示不解:以前股市跌下來,新股就會暫時不發,讓市場“喘口氣”。現在股市跌這么兇,為什么股票還在不停地發?
林女士的疑問,代表了很多股民的心聲。雖然去年二級市場連連下跌,但新股發行依然算得上是個“豐收年”。數據顯示,A股市場2011年IPO的募資總額近2233億元,自2009年以來連續3年居全球之首。過去3年來,A股市場IPO募集資金超過9000億元。與此同時,再融資數額也是居高不下。
股市下跌時發行股票,使本來就很緊張的資金面更加捉襟見肘。因此,過去面對股市下跌,放緩新股發行節奏甚至停發新股,往往被當作“救市”舉措。投資者希望通過停發新股,讓市場休養生息,其心情也不難理解。然而,在目前的新股發行制度下,IPO更多體現為企業的自主行為,新股定價也不再受行政干預。如果用行政手段停止新股發行,能否讓股市止跌回升是個問號,而且也有違市場發展的方向。
在成熟市場上,新股發行的多與少,價格的高與低,都是以市場調節為主。以香港市場為例,2011年9月后,多家原計劃于當年登陸H股的大型內資機構,由于全球資本市場波動的壓力,推遲了其發行計劃。但在A股市場上,卻出現很多“獨特”的現象:盡管二級市場表現欠佳,投資者談IPO而色變,新股卻總是被“搶購”,鮮有失敗案例;盡管市場認為新股發行價太高,上市后屢屢破發,但大部分公司發行市盈率仍在30倍以上……年前,華寶興業基金首家宣布暫停參與IPO詢價,表達了買家的姿態,但市場整體依然缺乏足夠的買方約束力,新股發行制度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與IPO相比,全流通對股市供求關系的影響更為明顯。目前,兩市股指與2007年的最高點相比,已跌去了一半多,但流通市值卻翻了近一倍。這其中,限售股流通后增加的市值是主要部分。專家分析,限售股的解禁,會對二級市場形成壓制,使定價中樞下移。這幾年,A股市場都在慢慢消化股改解禁股的壓力。當流通市值與總市值相接近時,這種壓力才會慢慢消失。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則認為,“股改后遺癥”將長期困擾股市。根據他的測算,當前24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973家為國有第一大股東的上市公司,其持有的股本總量近2萬億股,目前這些股份都已解禁。一旦上市公司大股東開始利用減持進行資本運作,對市場的影響不言而喻。
滕印也表示,中國證券市場的生態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股權分置改革后市場進入全流通時代,市場交易機制發生變化,市場主力也發生根本性變化,從以前大戶、券商、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轉變為現在的產業資本。產業資本掌握著最優先的信息,有最大的持股份額,擁有最低的持股成本,從目前看,其拋售數額遠遠大于增持數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