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聚沙成塔找尋可持續發展之路
掃清了政策重重障礙后,“小巨人”要想健康起跑,還面臨著心態浮躁、“散沙”狀態等自身局限性,需要克服。
陸紅軍認為,民間資本要想走上正軌,不能只做利潤“收割機”,投資要避免“快進快出”心態。從某種程度上說,投入實體經濟能有效抗擊風險。
前幾年經濟增速較高,不少民間資本放棄使其辛苦致富的實業,在利益驅動下投身炒房團和高利貸。而金融危機的影響,使不少人一夜之間損失慘重,鎩羽而歸。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了多個機場和水電建設項目、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規劃、地區公路工程項目、污水處理項目……僅23個軌道交通項目總投資額就超過8400億元。這為民間資本帶來不少機會。
專家指出,當前民間投資的突出問題是多屬于“散兵游勇”,沒有發揮聚合效力,因而聚沙成塔抓住參與重大項目的機會。
“除了做好重點項目的‘接力棒’,民間資本還可以拓展大項目的中下游產業?!眱α⒘φf,此外,還可以借助投資機構專業的投資技能,有效降低投資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說,投資畢竟是短期拉動力,民間資本“小巨人”要想轉換為中國經濟強勁且可持續的接續力,還需要在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扎下根來。
如何獲得可持續的回報?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今年不少創投都看好生物醫療健康類、IT技術、節能環保以及文化產業等領域。他們認為,技術驅動的非傳統制造業和消費內需拉動型企業,受國外經濟影響較小,投資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