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消費:做好評估 看清收益
提示一:認真做好風險評估
銀監會規定,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需要先做風險評估,不過很多投資者并不重視這個評估。事實上,做好風險評估是購買理財產品的第一步。
根據銀監會的規定,目前銀行將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為5個級別,其中1級最低,5級最高。一般不建議投資者購買高于自身抗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目前銀行所售理財產品的等級大多在1~3級。
提示二:預期不等于實際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所說的收益為“預期年化收益率”,這不等于實際收益,而很多市民不清楚。實際收益取決于理財產品期限、金額和預期年化收益率。
具體而言,市民購買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理財本金×預期年化收益率×(實際理財天數/365)。如購買一款9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起點為5萬的理財產品,其實際收益約為555元,實際收益率僅為1.1%。
提示三:銷售期兌付期不計息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在預售期和對付期都是不計任何利息。這也就意味理財產品的收益并不如宣傳的那么美,市民在選擇不同銀行的不同理財產品時不要只看其預期收益,更要看實際收益。比如同樣是上述理財產品,預售期和兌付期的天數越長,其實際收益就越少,因為錢被閑置了是不產生任何收益的。一般而言,預售期在7天左右,兌付期在1~3天左右。
提示四:謹慎選擇不熟悉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投資固定收益類品種,包括債券、資金拆借、同業存款、信托計劃等。但每個人熟悉的投資領域并不相同,理財師建議對不熟悉的產品在購買時一定要謹慎。買熟不買生,專心做一種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