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 捋順價格 優質優價
“大家爭了那么多,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價格問題。”付偉一語道破。
早在今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指出,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優質優價和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合理確定成品油價格。去年底實施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也提出,對生產符合下一階段標準車用燃油的企業,在消費稅政策上予以優惠。
但付偉說,有關部門一直將汽油定位為奢侈品,1升汽油的價格中,有三分之一是被征稅征走了,我國煉油工業稅負一直較重,“兩個煉油公司加起來,每年都是賠錢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則認為,“兩桶油”是壟斷性國有企業,要借助幾個手段來倒逼它們承擔其應該承擔的環保責任:一是立法和執法;二是經濟政策,比如將它們的環保表現與它們享有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信貸扶持、投資核準掛鉤;三是企業社會責任,不能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環保成本最小化為出發點去參與標準制定。
有專家擔憂,如果靠財政補貼將優質油品維持在較低價格,容易導致國家拿全民的稅收去補貼“有車一族”,制造新的不公。
李佐軍表示,這只是一種次優的解決方案,最優的解決方案是:善用市場機制,實現油品“優質優價”,通過價格手段調節油廠供給和車主需求,讓車主自己選擇使用優質油或一般油。
一位與會專家建議,97號等高標號未來如何供應,可以用市場機制而不是行政命令去調節。比如高標號的汽油價格高,如果車主想更好保障車子性能,就多花些錢買油,這樣的話,煉油企業也愿意多花錢去改裝設備、改進技術。
“大家都面臨一個選擇,究竟是要GDP、產值,還是要干凈空氣、健康身體。全社會每個主體都要為空氣質量改善付出代價,各方都要做到責、權、利對等。”李佐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