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展“三幫扶”工作中,前郭縣堅持集團化包保、項目化推進、網格化管理、親情化服務“四化”并舉,確保“三幫扶”工作取得實效。
集團化包保。前郭縣堅持領導帶頭,落實部門責任,廣泛調動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和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組成以縣級領導干部為核心,縣直部門和鄉鎮場為兩翼,行業主管部門為前鋒,部門所屬二級單位、重點企業、社會組織為后援的包保隊伍,確立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參與“三幫扶”工作的上下聯動機制。堅持多元投入,設立幫扶專項資金,構建財政投入、專項黨費、社會力量支援的幫扶資金保障體系。
項目化推進。為使幫扶主體肩上有壓力,工作有動力,依照項目化模式,圍繞推動發展、促進和諧、改善民生、加強黨建的目標,從三個大方面細化了20個重點推進項目,逐項落實包保部門和責任人,做到“一個困難戶一種幫扶方法,一個薄弱黨組織一套幫扶措施”,實行定點結對、長期穩定、滾動推進的政策,一包三年,做到不變面貌不撒手、不達標準不脫鉤,努力實現幫扶成果最大化。
網格化管理。科學合理的劃分區域是做好“三幫扶”工作的基礎。根據各村、社區、“兩新”組織的分布特點、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等情況,對“三幫扶”對象劃分網格,進行布點,設計時間表,制作路線圖,分階段進行集中會診,采取一事一議、分類施治、重點攻堅等措施,真正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避免出現“真空”和“盲區”,切實提高管理的主動性和預見性。
親情化服務。以困難群體的所需、所盼、所求為出發點,采取面對面、點對點、手拉手、心連心的方式結成幫扶對子,組織實施“1帶4”(即1名縣領導分別包保1個薄弱村黨組織、1個薄弱社區或“兩新”組織黨組織、1戶困難群眾、1戶困難黨員)、“3個2000”(即2000名黨員干部、2000名黨員技術人員、2000名黨團員志愿者分別與2000名低保對象結成對子)和“155”(即100名縣直機關科長到薄弱村進行接力幫扶、50名后備干部到薄弱社區掛職、50名畢業大學生黨員到“兩新”組織任黨建聯系員)三項計劃,利用三年時間,使全縣困難群眾、困難黨員全面脫貧致富,薄弱基層黨組織全部升級晉位。
來源:松原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