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剝奪它成為孩子的機會”是否挑戰倫理
1990年,世界上第一例PGD“試管嬰兒”誕生。2003年,江蘇省人民醫院成功誕生江蘇省首例染色體異常PGD“試管嬰兒”。2011年,江蘇省人民醫院在國內率先應用array CGH技術進行胚胎植入前非整倍體篩查(PGS)并獲得成功。
生命技術的進步也伴隨著倫理方面的質問。記者昨天了解到,這種根據基因優劣篩選胚胎的技術,為優生帶來新契機的同時,也引發了激烈的倫理學爭論。
“從法律層面,世界各國對PGD的應允程度有所不同。”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方明告訴記者,德國、澳大利亞對此有相當嚴格的規定與限制,加拿大、法國、英國則采取中立態度,而在我國,PGD尚處在法律法規的空白地帶。
“通過科學技術提高人類的各項條件,恰恰就是醫學技術的最大倫理。”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海表示,支持PGD技術的合理運用,“使用科學技術以干預未來生命中的不確定因素,其意圖是為人類帶來福祉。”
反對者則認為:“優生破壞了自然平衡,有悖人類社會的倫理。”生物倫理學專家甚至擔心,性別、智力、性格偏好等非醫學因素或許導致PGD應用的盛行,最終難以控制。
省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會學專家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這項苛求“完美的下一代”的基因篩選技術違反了倫理道德,被排除掉的一些胚胎可能不會最終讓嬰兒患病,但卻被剝奪了“成長為孩子的機會”;有些胚胎即使存在潛在致病危險,那些疾病也是可以得到治愈或預防的。
來源:新華報業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