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正確路線才能搶占制高點
遼寧卓異科技集團董事長付超談救生艙系統建設
為了進一步提高煤礦安全保障能力,2010年以來,國務院和國家安監總局相繼出臺政策,要求加快井下緊急避險“六大系統”建設。按照規定,2013年6月底前,我國所有煤礦須全部完成“六大系統”的建設完善工作。
安全需求加上政策推動,催熱了救生艙等相關設備市場,也吸引了眾多企業。如今,離“六大系統”建成期限不到1年時間,市場情況如何?存在什么問題?6月28日,在第八屆中國國際煤炭裝備及礦山技術設備展覽會上,遼寧卓異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付超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事關人命,技術路線必須可靠
在“六大系統”中,井下可移動救生艙無疑是“新大陸”,市場空間大,競爭也激烈。有關人士曾測算,目前全國約有2萬個煤礦和2萬至3萬家非煤礦山,市場需求量在20萬臺,市場份額可能在4000億元以上。目前全國有400多家救生艙生產企業,但截至今年6月底,取得國家安標認證的不到30家。
在這30家中,遼寧卓異科技集團下屬的遼寧卓異裝備制造公司無疑屬于“第一梯隊”。早在2007年3月,卓異救生艙及井下應急救援技術研發就已立項。截至目前,該公司生產出了全國首套專業高海拔救生艙,已中標神華集團、陜煤化集團等多家企業救生艙采購招標。
付超認為,救生艙市場容量大,很多企業都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但救生艙是高科技產品,不是有錢就能砸出來的,關鍵還要看科技實力。遼寧卓異之所以能取得搶占制高點,主要在于選擇了正確的路線。
救生艙產品事關生命安全,技術必須可靠。為了保持技術高水準,遼寧卓異采取了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安皇且患覇胃?,而是集合各個專業領域最強的隊伍來做。”
在研發過程中,該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龍煤集團、鞍山鋼鐵公司等研究院所與企業,將應用于中國航天生命保障技術、高比表面積納米孔隙材料氣體吸附技術、自然工質制冷劑無電除濕制冷技術等高精尖技術應用于救生艙的研制,突破了艙體結構設計、艙內環境控制、應急生命保障等關鍵技術。
“救生艙的研發其實是一個技術集成的過程,我們在其中扮演了總設計師的角色。”付超說。
未來,遼寧卓異將全力打造以“大救援體系”為設計理念的全程式救援系統,從單純的產品供應商變為整體方案解決提供商。據悉,該公司有望在明年推出井下救援機器人。他們還將與澳大利亞方面合作,推出透地通訊系統。另外,該公司還將持續改善技術,降低救生艙成本,從而促進其大規模推廣。付超表示,未來一臺救生艙價格能降到100萬元左右。
除了技術創新,更需改變管理觀念
在救生艙的推廣過程中,一個被業界普遍擔心的問題是缺乏標準。
記者在國家礦用產品安全標志中心的官方網站上看到,在所有獲得認證的救生艙產品中,其試用范圍都標明:本證書為新產品安全標志證書,獲證產品僅考核了安全性能,用于工業性試驗。該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解釋說,礦用可移動救生艙的國家標準還沒出臺,目前的認證只說明產品通過了工業試驗。
有業內人士認為,沒有標準,等于缺少門檻,生產企業魚龍混雜,產品質量令人擔憂。對此,付超有不同看法。他直言,我國的煤礦救援水平和澳大利亞南非等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救生艙在我國還屬新生事物,制定標準需要過程,國家對產品的認證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目前看來不會出現惡性競爭。他同時表示,作為行業標準制定的參與者,遼寧卓異也在不斷改進技術,提高技術標準。
事實上,在緊急避險系統的推進過程中,相比技術上的難題,付超更擔心的是管理。
他認為,當前救生艙用戶即煤炭企業的觀念亟待改進。付超說,救生艙不是諾亞方舟,能百分百救人,但它可以在礦難發生時,提高礦工的生存幾率。生產企業有責任推動救援水平的提高,但更關鍵的在于煤礦的管理和培訓要跟得上。
“救生艙是高科技產品,但不得不承認,目前我國礦工的素質普遍不高,這就需要培訓礦工學會使用。在日常管理中,也要形成完善的維護制度。”付超舉例說,救生艙在平時不是密閉的,如果礦工進來吃喝休息,儲備用光,空調能量耗盡,一旦發生礦難就不能用了。“說白了,如果管理跟不上,這東西就是一堆廢鐵?!?/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