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振興東北政策密集出臺,搶抓這些歷史性的機遇,已經成為當下遼寧每個領導干部的“命題作文”
■“等不起”的責任感、“坐不住”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這“三感”時時回蕩在領導干部們的耳邊
■啟動三個“倒逼機制”,自我加壓,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更好地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寒冬已至,2014年正步入尾聲。但眼下在遼寧,沒有人 “貓冬”賦閑,而正緊鑼密鼓地啟動一個新的開始。
11月13日至14日,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珉和省長李希帶隊的遼寧黨政代表團,赴上海學習考察。短短兩天,從城市規劃館到張江高科技園區,再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大家認真聽、仔細記,爭搶提問,努力學習并尋找著可在遼寧復制、推廣的制度和經驗。
風塵仆仆、馬不停蹄,代表團成員連續作戰的鏡頭,僅僅是這個冬日里,我省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工作狀態的一個縮影。
其實,從8月28日,接到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以下簡稱28號文件)這個文件的那一天開始,全省很多地區和部門的領導干部就已經行動起來。
28號文件給遼寧打開了“機遇之門”。這些千載難逢的機遇,簡單概括起來有九大項,有對民營企業的,對國有企業的,對科技創新的,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對完善城市功能的,對開放戰略的,對金融發展的,對民生保障的,對農業、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等等。
古人云,見機不遂者隕功。
搶抓機遇,是當下遼寧每個領導干部的“命題作文”。
新戰略打開遼寧發展新空間
過去十年,實施振興戰略雖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總體上仍然是階段性的,還不穩固、不平衡、不全面,制約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并未根本消除。遼寧仍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沒有構建起各類企業平等競爭和人人參與、平等發展的制度環境;創新投入與產出明顯不足;三次產業結構嚴重失衡;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低;區域發展不平衡;央企與地方經濟融合程度不深;資本市場發育遲緩,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不夠。
特別是,今年以來,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全省經濟形勢嚴峻復雜,經濟增速穩中趨緩,穩中有憂。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企業經營困境仍未改觀,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凸顯,產業布局不盡合理、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保障民生的任務仍然繁重。
一系列問題扼住了遼寧發展的咽喉。怎樣切開瓶頸,走出困局?
遼寧在思考。
中央領導同志也無時無刻不在牽掛。
2013年8月28日至3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遼寧考察,著重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為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增添原動力。
2014年3月26日,李克強總理到遼寧考察,也為遼寧指出改革創新的方向。
6月10日至18日,中央辦公廳督查室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國總工會相關工作人員等,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遼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組成專門調查組,赴遼寧進行了回訪調研。
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在中央辦公廳回訪報告上對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作出重要批示。批示高屋建瓴、提綱挈領、思想深刻,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的層面,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意義作出了高度概括和深刻闡述;同時,深入分析了當前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明確提出了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新舉措、新要求。
特別是,批示把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發展,放到時代與全局的大坐標系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個全新的坐標中,遼寧的 “橫坐標”和“縱坐標”都被無限延長,發展空間豁然放大。
就像一把“金鑰匙”,一下子打開深陷困惑的遼寧老工業基地的 “迷局”。
7月3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和28號文件。 8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28號文件,《若干意見》也正在醞釀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