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搞創新大有前途
———“工人發明家”李超事跡在遼寧引起強烈反響
據新華社沈陽3月4日電新年伊始,中宣部發布了“時代楷模”李超的先進事跡。一個技校畢業生,一名普通產業工人,靠刻苦鉆研、進取創新成為當代“工人發明家”。李超的成功故事在遼沈大地引起強烈反響,啟示人們扎根基層、立足一線,“接地氣”搞創新也大有前途。
李超是鞍鋼集團鞍鋼股份公司冷軋廠4號線設備作業區作業長,1989年從鞍鋼技校畢業參加工作。學歷低、起點低的李超不甘平庸,長年累月與機器設備打交道中,他憑著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的勁頭解決了大量生產技術難題,先后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專有技術4項、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1項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1.3億元。
與科學家、研究員等“高大上”的創新不同,李超立足現場、著眼于解決問題的“接地氣”創新模式,引起遼寧各界關注。向“李超式創新”要動力,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時期很多人的選擇。鞍鋼礦業集團大孤山鐵礦生產班長張忠威對李超事跡深有感觸:“創新并不高深莫測,每一個立足崗位、勤于思考的職工都能搞創新。”沈陽國際軟件園副總經理李輝則認為,一個個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小創新、微創新相疊加,就能推動社會大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成為新引擎,李超事跡詮釋出基層和一線是創新的最好舞臺。“從李超的故事中不難看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新的起點和源泉在于發現問題,創新既要能動腦,更要能動手。”在已經開設學生創新夢工廠,組建起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東北大學,學校黨委副書記熊曉梅說。她認為東北地區著眼于國家戰略前沿的“高大上”創新不少,而民間創新不夠活躍,這一短板急需補齊。
李超的成才經歷,同樣引發年輕人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深層次思考。一名大四學生說,李超的成功說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仰望星空雖好,但更需腳踏實地。面對即將到來的畢業,這名工科學生決心到生產一線去。“產業報國、技術報國需要更多年輕人沉下心來,從基層干起。”他說。
對于經濟轉型中遭遇較大壓力的東北,更需要從萬眾創新、大眾創業中再一次崛起。沈陽機床集團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青年團隊,通過對生產制造模式、營銷模式和組織模式進行創新,創造出的經濟規模名列世界立式加工機床行業前茅。集團黨委副書記李文華說,企業是創新創造的主體,而員工是企業創新最基礎和最活躍的決定性力量。“企業要構建利益激勵機制和容錯制度,讓千萬個‘李超’涌現出來,為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