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遼寧的全局安排中,民生的地位格外突出。我省確定今年要抓好10項重點民生工程,辦好44件民生實事,重點民生實事為歷年來最多。在當前經濟發展處于下行期的背景下,如此大規模、全方位推出民生實事,省委、省政府的民生情懷和責任擔當越發彰顯,民生優先的定位欣然可見,說今年是“民生年”實不為過。
從去年“經濟增長降速、民生改善提速”的民生曲線上揚,到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讓遼寧父老鄉親的日子越過越好”的承諾,民生優先的思路愈發篤定。越是在困難情況下,越要高度重視民生,全力保障民生,凸顯的正是新常態下的民生定力。
有“民生財政”的陽光,方有呵護民生的溫度。近年來,我省七成財政支出投向民生,此為真金白銀的投入,真情實感地付出。目前財政收入增速明顯下降,但我省民生投入不僅不減少,還要力盡所能地增加和提高,政府要勒緊褲帶過緊日子,也要真心誠意地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有步步為營的努力,方有兌現承諾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情感的鏈條,也是責任的鏈條。在“讓振興成果惠及遼寧民眾快些再快些”的內心催促下,我省加強監督考核,以快抓快辦快落實的節奏,確保每一項民生工作都推進有力、銜接到位,確保切實把就業、增加群眾收入、社會保障工作抓實做好,不斷做大?;尽⒍档拙€、廣覆蓋的“民生蛋糕”。
在民生工程、民生實事之外,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民生思路、民生取向無處不在。創業準入門檻一降再降、去年為企業減輕負擔90多億元、擬斥資千億元率先在全國開展大氣治理攻堅戰……這些發展中的新進展何嘗不是一張張民生成績單。近年來,我省加快彌補縣域經濟、民營經濟、服務業等發展短板,造福民生是其中的首要動力。而發展的進程表明,越是圍繞民生福祉的發展,越是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
新常態下,民生更有反哺發展之效。民生是發展的“穩定器”,也是發展的“推進劑”。民生基本盤越牢則發展根基越穩,民生改善更會產生拉動城鄉居民消費、擴大內需的聯動效應。這正是新常態下發展的新動力所在,結構調整的關鍵點所在,經濟社會發展與改善民生本就是同一篇大文章。去年我省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成為產業結構優化的新支點,即是民生與發展相互拉動、彼此給力的新印證。
只有民生優先,始終關注民生、不斷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發揮民力。這樣,我們就有不為任何困難所擾的信心,不為任何挑戰所懼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