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勞務公司不過是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實質上從事的多是些勞務中介工作,完全背離了國家對勞務公司的有關規定。一旦發生爭議后關門走人,到其他地方注冊個新公司就可以繼續干。”李強說,他接觸的勞務公司,多是這樣的“甩手掌柜”角色。
遏制層層轉包難在哪
“建筑市場層層轉包、層層扒皮是公開的秘密,有些工程甚至經過四次轉包、五次轉包,三轉轉到我們手里就不錯了。”趙雪珍從事建筑行業幾十年,深諳行業規則。
為何存在層層轉包現象?建筑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建筑業比較特殊,有活時就需要大量工人,沒活時我們又沒有能力養活這么多工人。因此,承包到工程后,只能臨時找勞務公司幫助找工人。可現在的勞務公司多是些空殼公司。”
建筑公司不愿意養活這么多工人,也害怕承擔工人工傷賠償等風險,有活時就臨時招工。根據相關規定,這些建筑公司只能將勞務承包給有資質的勞務公司,而目前的勞務公司市場又比較混亂,給層層轉包留下了“伏筆”。
趙雪珍介紹,小包工頭沒有能力直接攬到工程,只能到大包工頭那里承接點活干;大包工頭有能力承接工程,卻不屑于再親自干工程,或者是沒有能力自己干,就將工程再分包出去,自己拿工程差價。其中可能會通過勞務公司的形式轉包,很多只是幌子。但從利潤上講,由于層層轉包,建筑公司拿大頭,大包工頭拿一部分,到了小包工頭和工人這里,連最基本的工資都無法保證了。
那么,如何能減少中間環節,打破建筑業層層轉包的“慣例”?李強分析說,國家規定由勞務公司來承攬勞務工程,初衷就是為了抑制層層轉包的做法。但從目前來看,勞務公司又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再者,由于建筑業利潤豐厚,干活的不能直接攬活,攬活的不愿意自己干只希望利潤“扒皮”,導致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十分困難,一定程度上將旨在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法規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