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年前旅游中偶然的愛心萌動,到后來獨自行走云南山區、挨家挨戶調查貧困家庭,至今已資助140余名瀕臨輟學的孩子,這就是這些孩子眼中的“上海干爹”張志勇。然而令人感慨和驚訝的是,張志勇并非是一個百萬富翁的行善者,而是一個曾吃著低保的普通市民。
上周三,一輛滿載著2000套被褥和2300余套新衣的17米超長大掛車,在張志勇的親自護送下,又將歷經4天5夜后從上海運抵云南勐海。令人欣慰的是,這一次,他不再孤獨前行,這是新近成立的張志勇公益服務社的申城愛心之旅。
一次旅游改變命運
和想象中的豪義俠情不同,記者接觸到的張志勇慢聲細語,舉止輕柔,但看似溫文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充滿正能量的燃燒的心。
張志勇告訴記者,12年的慈善之行源于2002年的那次西雙版納之旅。
那年,44歲的張志勇獨自一人赴西雙版納旅游。長途車上偶遇一位來自勐海縣的小學老師,于是勐海成了此行的目的地。從此以后,張志勇的命運就和勐海縣、德宏州、紅河州等地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一個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孩子,醬油拌飯的伙食是家常便飯,單薄到風一吹似乎就會坍塌的教室,還有女孩子蓋的滿是破洞的棉被,一問才知是因為用不起衛生巾,生理期只能用被子的棉絮來代替……勐海的一個個細節顛覆著張志勇的想象力,深深刺痛著他的內心,那些天里,他竭盡所能地幫助著那些孩子們,隨身攜帶的2萬元現金很快散盡了。
回到上海后,張志勇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把才買了兩年的私家車賣了,后來又把車牌也賣了,最后索性把和親戚合開的公司也關了。就這樣,張志勇單槍匹馬地踏上了一個人的行善之路。
對張志勇來說,這注定是一條崎嶇坎坷之路。從2002年到2009年,張志勇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勐海資助孩子們。而他自己的生活也越發艱難,最后不得不淪到在街邊擺地攤過日子,一度還申請了低保。
就這樣,從一名海軍退伍軍人,到下海經商事業有成的商人,再到靠打工收入吃低保來資助貧困孩子的行善者,張志勇的人生軌跡堪稱傳奇。
散盡家財依然無悔
散盡家財資助了140多名云南貧困山區孩子的張志勇成了田林社區的名人,很多居民在敬佩之余帶著疑惑:做慈善做到家中幾無存款,兒子婚房也無著落,張志勇究竟圖什么?
“過去的12年,我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總的來說我不后悔。”張志勇告訴記者,開始自己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見不得別人受苦”。但后來助學行善讓他的內心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他看到自己的善舉實實在在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一些孩子順利完成學業,有的考取大學,有的則開始工作。直至今日,張志勇依然會隔幾個月去一次勐海,看看自己的“干兒子”和“干女兒”。
實際上,除了資助孩子上學外,張志勇還協助當地警方解救過被拐賣的兒童、幫助闌尾穿孔的鄉民就醫、過年挨家挨戶地探望病孩、汶川地震時隨醫療隊入川。一次為了給瑞麗的一名少數民族殘疾女孩治病,張志勇賣掉了一對收藏多年的翡翠手鐲;山區一位老師騎車摔瞎了眼,張志勇又聯系醫院為其免費安裝義眼;德宏州一個7歲的小女孩背部長了饅頭大的瘤,張志勇掏出了身上僅剩的500元錢……
張志勇“獨行俠式”的慈善方式不僅在社會上備受爭議,妻子俞月芳也是不理解,以至于為了兒子結婚有婚房,老倆口只能打算搬出去租房。但盡管如此,俞月芳還是表示:“張志勇積德行善,我們支持。好歹我也是個黨員,只要兒子婚事能順利舉行,四位年邁老人能妥善安置,我也愿跟著他一起去云南。”
獨行俠變身公益社
當張志勇的愛心之舉逐漸傳播開來后,前來捐款捐物的好心人絡繹不絕,今年上半年僅僅是防寒冬衣被就有三噸之多。
援助物資解決了,但如何把它們送到孩子們的手中,依然是個難題。張志勇說,由于當地一些地方基礎設施很差,雖然可以通過郵局把物資寄到云南,但如何從城區運到山區是一件麻煩事,因為當地的一些自然村至今都未通路。“以前量小,我自己可以解決,現在這些物資量太大,我一個人沒有辦法運進山”。
雖然獲得了社會上好心人的資助,但張志勇的慈善之路依然面臨瓶頸重重。
可喜的是,今年,艱行多年的張志勇終于可以不再單打獨斗了,在徐匯區文明辦和田林街道的幫助下,“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正式成立了,并在市慈善基金會設立了一個專項基金,接受監管。社會上更多的好心人通過這一公益組織捐款捐物,幫助云南山區的貧困學生。
上周三,一輛裝滿愛心物資的17米超長大掛車又一次出發前往云南,細心的張志勇堅持親自隨車護送。在出發的前一夜,歷經12年單打獨斗的張志勇對記者吐露了心聲:“如果有來生,我還會走慈善這條道路。我不后悔!但我可能會尋找另外一種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