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自聯動”推張江“換擋加速”
將形成疊加效應正加快南下建設步伐
上海自貿區“擴區”之后,張江高科技園區面臨著更多的機遇。□本報記者徐網林/攝
上海自貿區“擴區”,不僅僅是空間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功能的完善。其中,張江高科技片區面積37.2平方公里,是上海貫徹落實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核心基地。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務院批準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張江正加快形成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試驗區“雙自聯動、政策疊加”的乘數效應,自貿區的復制推廣也正在更廣的范圍內“換擋加速”。
張江藥谷:最好的試驗田之一
身在張江高科技園區的諸多企業對此次自貿區擴容都表示出了高度歡迎,表示最近研究的重點就是自貿區相關政策。
借助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的東風,一年來,自貿區內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不斷提速。一系列針對生物醫藥物品的出入境檢疫監督管理創新舉措在自貿區“落地”,包括“簡化事前審批流程”、“加強事中、事后監督”等,目的就是要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加速發展。
根據自貿區檢驗檢疫政策,審批方式從逐批審批調整為年度審批,還將搭建企業信息化數據庫,這意味著今后檢驗檢疫部門不再以每一個物品為審核對象,而是以一個項目或一類產品為審核對象,企業的申請材料也無需重復提交。
在得知張江高科技片區納入自貿區范圍的消息后,張江企業——上海寶藤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騁在第一時間表示:“如果享受自貿區政策,成本可以大幅降低,這對企業是實實在在的利好,同時,加入自貿區,對于公司引入國外先進技術也大大降低了門檻,有助于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根據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張江的新藥創制企業臨床申請的審評獲批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自2009年國家啟動“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起,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獲得快速發展,已承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超過150項。
記者了解到,張江高科技園區管委會去年年中接受國家工信部對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復核,對張江生物醫藥產業提出了明確的新三年目標。到2017年,張江作為承接上海建設亞太地區生物醫藥高端產品制造中心、創新研發中心和醫學服務中心的主要載體,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和制造業產值規模將占上海市的40%以上。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寅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強調:擴區后,上海自貿試驗區各項創新制度可以在更廣的范圍檢驗其改革實效。無疑,作為國內“藥谷”的張江示范區,將是改革檢驗最好的試驗田之一。
加緊探索更“寬容”創業環境
隨著自貿區擴容,記者了解到,張江園區正加快南下建設步伐,緊緊抓住自貿區擴容的寶貴窗口期,包括:自北向南(康橋園區)延伸,形成一條涵蓋醫學、醫藥、醫械、醫療,融入大數據、云計算的“醫”產業帶;加快向臨港“轉移”。積極鼓勵張江的優勢產業,如信息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向臨港轉移、集聚,形成相關產業集群。上月,張江集團就率先向臨港地區輸出張江孵化器的優質品牌資源,張江臨港孵化器項目正式啟動。
記者還了解到,在產業服務上,張江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如何依托“雙自”創新平臺,探索業態創新、高科技產業化等更為“寬容”的創新創業環境。例如,正在加快推進生物制藥CMO代工試點的落實,推進張江空港服務中心建設,擴大集成電路保稅監管試點等等。
“擴區之后,張江將會開展更多的金融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支撐,將匯聚更多高層次人才到上海發展,同時自貿區的貿易便利將有利于更多創新要素在國內外之間流動。”張江集團總經理陳干錦表示。(記者楊珍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