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31日,上海地鐵客流單日突破千萬,創歷史新高。昨天一早,兩座新站開通不久的16號線再遇客流早高峰,由于限流,部分乘客抱怨,要在站外繞十幾個圈才能進站。地鐵運營方表示,無論是全網還是單條線路,“大客流”已經成為上海地鐵運行的常態。面對這樣的常態,“安全”始終是地鐵運營方的重中之重。未來,隨著新線開通、路網布局成熟,預計到2017年或2020年后,上海地鐵運營面貌將會有較大改變。
運營方表示目前限流是唯一辦法
1月5日一早,隨著多數企業都恢復正常上班,16號線擁擠再現——只不過,這次是在站外。
實時照片反映,16號線的周浦東、鶴沙航城和惠南三站實施限流。進站人群需要在站外“繞十幾個彎”,“等半個小時”,緩慢移動入站。由于實施了站外限流,站臺內人流沒有像剛開通時那樣多,部分車廂還“比較空”。
按照此前規劃,16號線主要承擔的是原南匯地區的觀光旅游客流,因此每趟列車僅設計了三節車廂編組,車廂內采用座位多、站位少的類似火車的豎排座位,單節車廂僅能容納200人左右,全車約600人。也就是說,來一趟車,只能裝走1、2號線一趟車四分之一的客流。盡管去年12月31日16號線全天客流僅為13萬,與2號線相去甚遠,但“先天不足”的設置,仍讓搭乘16號線的過程顯得無比擁擠。
地鐵運營方表示,在運力短時間內無法增加的情況下,限流可能是唯一的辦法。“我們也希望提高效率,但前提還是要確保絕對安全。”盡管16號線限流路線遭到不少網友的指責,但地鐵運營方表示“寧可被罵,好過出事”。
客流天天增加提升運力行不行?
擁擠的,并不止16號線一條線路。每天早晨,上海地鐵擁擠與限流信息都會由運營方在電視臺、電臺和微博等渠道實時發布。工作日一進入早高峰,1號線、2號線、3號線、5號線、6號線都會出現黃色擁擠,其中1號線莘莊和彭浦新村站、2號線廣蘭路站等站點的限流已經常態化,3號線長江南路至寶山路沿線8站,以及6號線東靖路站至金橋路站沿線5站更是“站站限流”。“客流最大的是2號線和1號線,但因為1、2號線班次多,乘客實際感到最擁擠的,一般是3號線、5號線、6號線及8號線。”地鐵運營方介紹。12月31日的客流數據顯示:當天客流排名前三的地鐵線路分別是:2號線(187萬人次)、1號線(146萬人次)、8號線(108萬人次)。3號線當天客流61萬人次,5號線17萬人次,6號線43萬人次——但因為線路運力配置、車廂容積大小的關系,這幾條線路都是“出了名的擁擠”。如今,16號線也加入了這個隊伍。
如此擁擠,這些線路有沒有提升運力的可能?目前,上海地鐵運力最大的是2號線,8節車廂、每節車廂300多人、最短運營間隔3分鐘。其他不少線路則因為這樣那樣的“硬傷”,無法與2號線相比。比如,3號線與4號線并線運行,運營間隔不可能縮短;5、6、8、16號線等,核定載客量較小,運力先天不足;16號線欲增開班次、加掛車廂,則涉及信號系統、運營、安全測試、演練等一系列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
現有條件下通宵運營幾無可能
高峰時段,人民廣場等重點換乘站的客流密度之高,幾乎達到極限。“我們每天都如履薄冰。”一位地鐵工作人員表示。而隨著未來五年內地鐵建設與開通進入新的高峰,客流數量的持續增加、極端高峰客流不斷突破歷史紀錄、新線開通帶來各種新問題,都將是大概率事件。
與此同時,乘客也對地鐵運營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比如,部分乘客認為上海地鐵應該在重要時點通宵運營。但據了解,由于上海地鐵多數線路都是單線運行,與紐約和我國香港等地的復線運行不同,許多維護等作業都必須在夜間完成,通宵運營在現有線路設置條件下幾無可能。
2014年12月31日晚地鐵延長運營80分鐘,不少乘客反映加班時間仍太短,自己未能趕上末班車。但這個時間其實已經逼近車輛維修保養的極限。延長運營后,檢修工作一直進行到1月1日3時45分以后,首班2號線列車,4時20分即在龍陽路基地發車。
“上海地鐵從誕生到現在不過20年,與紐約等城市相比,還很年輕。”地鐵部門表示,“對于現有設置的短板和乘客的訴求,我們正著手梳理研究,但安全始終是我們首要的考慮因素。
(記者 趙翰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