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圓滿交卷
力保自然生態 優化人居環境
上海結合城市布局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加綠化總量、提高生態服務功能為原則,大力推進郊區林地和中心城區公共綠地建設,全力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從“見縫插綠”轉變為“規劃建綠”,全面推進“環、楔、廊、園、林”,目前,中心城內環線內基本實現出門500米有一塊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綠地,而全長98公里、寬500米的外環綠帶一期工程2610公頃也已建成,1475公頃的二期工程正在展開建設。1999年以來,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 20.3%上升到2014年的38.43%,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98%上升到13.53%。
上海還加強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全市受保護區域938平方公里。崇明生態島明確了目標定位和指標體系,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取得進展。同時,海洋漁業生態修復得到加強,海洋漁業增殖放流力度逐步加大。
環保優化發展 助推轉型升級
上海以強化節能環保標準和重點區域整治升級為突破口,逐步探索出以污染治理、結構調整技術升級、整體調整轉型為重點的產業污染防治模式。堅持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和郊區“三個集中”戰略,基本杜絕了104個工業區塊外新建有污染的工業項目,工業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在此基礎上,上海以重點工業區整治為突破口,帶動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和企業技術改造,15年來,全市完成了約6000多項污染企業或生產線關停調整,整體淘汰了涉鉛企業,全面杜絕鐵合金、平板玻璃生產,基本關停小化肥、小水泥、小冶煉企業,調整壓縮了電鍍、鑄造、鍛造、熱處理、零星化工、紡織印染等企業。
同時,上海在工業、農業、社區等低碳、循環經濟、清潔生產領域的試點逐步展開,2004年以來累計共2000余家企業參與了清潔生產審核,金橋出口加工區、莘莊工業區等已創建成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低碳世博”示范帶動效應明顯,工業、農業、社區等低碳、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試點逐步展開。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得到較大幅度發展,全市風電、光伏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逐步上升,全市能源結構不斷改善,從2000年到2013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從65.5%降至41.4%,天然氣的比重從0.6%提高到9.3%。
活用行政手段 提升治理能力
上海形成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環境法規體系,修訂了《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出臺了《上海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上海市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辦法》等29項地方法律法規,制定了《半導體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鉛蓄電池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20余項地方環境標準和規范。
上海不斷創新環境經濟政策,落實了郊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補貼、污水處理收費制度、超量減排激勵、脫硫電廠差別電價、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綠化林業建設、畜禽牧場關閉等一系列補貼政策,通過提高水價、電價、排污收費標準等措施發揮價格杠桿效應,探索研究金融、信貸、保險等政策工具,發揮了明顯的調控和激勵引導作用,帶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社會治理機制逐步形成。
上海不斷完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和污染源監管體系,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的水、大氣、噪聲、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成為全國第一批按空氣質量新標準要求實現規范化監測和發布的城市; 開展了污染源排污許可證綜合管理試點,推進污染源監管從“污染單因子管理”向“系統綜合管理”轉變;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逐步應用于排污收費、污染減排核算和執法監管,一批環境管理信息化應用系統逐步開發投入應用,市區(縣)兩級上下聯動、資源共享的工作機制日趨完善,環保監管、監測、監察的“三監聯動”逐步向科學化、精細化、制度化發展。
此外,上海還強化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監督,逐步公開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等信息,建立了網絡、微博等公眾溝通交流平臺和輿情跟蹤應對機制,在不斷滿足公眾知情權、參與權下,有序平穩解決好社會關注的敏感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