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靜安區在全市率先試行“同一戶地址五年內只享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的新舉措,此舉被家長稱為“最嚴入學新政”。
今年,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學區房擇校之風,“最嚴入學新政”最先為虹口所借鑒,現在又在寶山和閘北落地。近日,寶山和閘北相繼公布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寶山區規定,從今年起,本區同一戶地址五年內只享有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閘北則規定,部分學校需提供全家戶口滿2年以上的戶籍證明及其他相關的配套證明材料,部分學校實施5年內同一戶籍地址只享有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的辦法。
連年擴招名校不堪重負
教育主管部門表示,執行“最嚴入學新政”,意在遏制擇校風。由于公辦小學采取劃學區按戶籍對口入學的辦法,一些為家長所認可的公辦名校的學區房一度被持續爆炒。以靜安區靜教院附校為例,周邊小區的小戶型學區房2008年單價不到2萬元/平方米,近年來最高單價已經超過8萬元/平方米。
通常,區縣教育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公辦學校的資源配置狀況,和適齡學生的分布和需求狀況,確定轄區內公辦學校招生范圍和人數后,提供“就近入學”的義務教育學額。可是,由于學校“太熱”,周邊學區房太搶手,給教育資源的負載帶來極大壓力,一些名校遭遇因擇校而導致的“供不應求”。仍以靜教院附校為例,該校幾年前排摸下來的對口地段生只有40多人,但這幾年地段生人數已經超過140人。
因此,當靜安區率先于去年試行“同一戶地址五年內只享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的新舉措時,靜教院附校的校長張人利連連叫好。他表示,此舉正是為了讓地段生真正能做到就近入學,“如果真的是就近入學,房子就不應該被反復倒賣,入學后就把房子賣掉,不能保證就近入學。”
據記者了解,受擇校風困擾的其他名校的負責人,對“最嚴入學新政”均持贊成態度。“面對因學區房炒賣而綿綿不絕的地段生,學校只得連年擴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長告訴記者,擴招后,學校不得不把活動室騰出來做教室,有些學校滿員后再加塞,教室擁擠到后門都無法打開。這些狀況,難免會對正常的教學秩序產生不利影響。
四區已執行將來或推廣
去年4月,靜安區教育局率先公布新政。今年2月,市教委在公布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時,相關負責人就明確表示,建議相關區縣可以借鑒靜安的做法。隨后,虹口區成為全市第一個借鑒靜安經驗的區縣,緊隨其后公布了“同一戶址五年內只享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的新政。如今,寶山、閘北也相繼借鑒靜安經驗出臺“最嚴入學新政”。
昨日,浦東也公布了相關中小學入學政策,尚未效仿“最嚴入學新政”;先前,徐匯、楊浦、黃浦、奉賢、金山、嘉定、崇明等也已經公布了今年中小學入學政策,同樣未執行“最嚴入學新政”。
對此,教育專家分析指出,雖然目前多數區縣沒有實施“最嚴入學新政”,但相信借鑒靜安經驗的區縣將來會進一步增多。今年2月教委的倡議本身就有很強的信號意義,而且教育資源均衡化問題將是一個相對較長時間難解決的問題,實行“最嚴入學新政”的確遏制了部分家長通過頻繁買房實現擇校的現狀。
[政策解讀]
寶山:逐年過渡今年需戶籍滿1年
新政:寶山區教育局近日公布的《關于2015年本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顯示,公辦小學入學根據當年度學校資源配置和生源分布的實際情況,采取按戶籍劃塊對口入學辦法。當戶籍對口適齡兒童報名人數超過對口學校當年招生計劃數時,根據適齡兒童與戶主及房屋產權人的關系、戶籍遷入的時間等情況,實行統籌安排入學辦法。
上述規定,與往年并無變化。最大政策變化在于,寶山區從今年起,本區同一戶地址五年內只享有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對適齡兒童(及父母)戶籍遷入直系親屬戶籍內的,需遷入戶籍滿五年享有對口入學機會。《意見》同時表明,為保證政策延續性,該辦法逐年過渡到位,即:2015年需遷入戶籍滿1年,以后逐年遞增至2019年及以后滿5年。
閘北:新政只針對部分熱門學校
新政:閘北區規定,根據區域內學校資源及生源分布情況,部分學校的入學需提供全家戶口滿2年以上的戶籍證明及其他相關的配套證明材料,部分學校實施5年內同一戶籍地址只享有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的辦法。此外,閘北區還對部分公辦幼兒園入園也作出了類似的規定:據區域內學前教育資源及生源分布情況,部分公辦園所入園需提供全家戶口滿一年以上的戶籍證明及其他相關的配套證明材料。
解讀:對比不難發現,閘北的政策與靜安、虹口的區別在于,該區并未將“同一戶址五年內只享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的政策覆蓋至所有學校,而只針對部分學校。在這個政策之外,該區還規定,部分學校的入學需提供全家戶口滿2年以上的戶籍證明及其他相關的配套證明材料。
對此,閘北區教育局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并未詳細指出具體哪些學校,僅表示一些教育資源緊張地段的熱門公辦學校,家長為了擇校而購買學區房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給擇校熱降溫,閘北借鑒靜安的做法,出臺相應的措施。“對于常態性的學校,沒限制的必要。”
該負責人還表示,針對部分公辦小學的入學需提供全家戶口滿2年以上的戶籍證明的做法,也是為了防止有些家長為了擇校而臨時遷戶口。
●各方觀點
家長:設限5年讓看房提前
與名校紛紛點贊不同的是,部分家長對“最嚴入學新政”頗有微詞。
部分家長認為,“最嚴入學新政”的確杜絕了頻繁買學區房擇校的狀況,但該擇校的家長還是要擇校,為了擇校還是要買房。家住寶山的王女士面對新政還有些不高興:“我孩子才三歲,原來可以過兩年再考慮買套學區房,而現在不行了,我必須提前看學區房了,搞得我更早操心了。就算現在把學區房買好了,將來有什么變化,搬遷起來也不方便。”
持有類似王女士想法的人,在家長中并不少見。家長認為,設限5年,并沒有讓學區房買賣變得毫無意義。“擇校熱的根本原因在于名校數量太少,成為稀缺資源,家長才會瘋狂追逐買房子。”家住原平路的劉先生的觀點,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家長的看法。
專家:民間排名并不準確
在市教科院研究員吳增強看來,通過“最嚴入學新政”來遏制擇校熱,應該可以起到效果。但他同時也指出,解決擇校熱問題,是個系統工程。“當下的擇校熱,多少反映出家長的非理性。就中心城區而言,小學教育的均衡度不斷在提高,差距在縮小。比如像新優質學校,就是家門口的好學校,但家長為何仍只盯著那么一兩所所謂的名校?”問題在于信息的不對稱,教育界所掌握的學校教育教學發展水平,與家長的感知不完全一致。
“我也會遇到有親戚孩子入學時,向我打探學校的情況。”吳增強介紹說,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在助推“辦好每一所學校”的工作,許多學校也確實各具特色,教育教學水平難分上下,但由于這些信息不能為家長所充分了解,家長間往往通過口口相傳,對學校進行民間排名,“家長對好學校的界定事實上并不完全準確。”因此,吳增強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增大信息的透明度。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表示,解決學區房問題的根本在于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不斷縮小不同學校間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的差距。針對家長的感知與教育界的評價的差異性問題,熊丙奇則認為,政府可以嘗試引入社會專業機構評價,使得評價更獨立、更客觀,更具有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