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上海主要沿蘇州河、黃浦江發展工業,形成滬東工業區、滬西工業區、滬南工業區。解放后,上海的工業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根據國家對上海的發展要求,逐步改造、拓展、轉型,其空間布局也相應演變。
新中國成立后初期:
充分利用,合理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至第一個五年計劃,上海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主要通過挖潛改造,積極支援國家建設。同時為維護城市安全,將混雜在居住區內易燃、易爆危險品工廠遷往郊區。此時按城市規劃要求辟建了桃浦工業區。
1956年,根據上海工業“充分利用,合理發展”的方針,城市規劃開始思考如何適應這個轉變,對工業布局進行調整。彭浦機電工業區和漕河涇儀表工業區就是據此規劃建設。1956—1960年期間先后擴建周家渡、北新涇、吳淞、高橋等近郊工業區。
工業建設和發展,在較長時期是上海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1957年,為分散一部分工業企業,減少市區人口過度集中,決定在上海周圍建立衛星城鎮。1958年,國務院先后兩次批準將江蘇省寶山、嘉定、川沙等10個縣劃歸上海市,為衛星城的規劃和建設提供條件。至1959年,先后規劃建設閔行、吳涇、安亭、松江、嘉定五個衛星城鎮。到20世紀70年代,又結合金山石化總廠和寶山鋼鐵廠建設,相繼規劃建設了金山衛、寶山兩個衛星城。衛星城鎮的規劃建設,使上海城市布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已形成的衛星城各具特色,對合理分布和發展工業、促進郊區建設發揮了一定作用。
改革開放后:
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4年,國家提出進一步開放沿海城市,并提出了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決定。上海規劃建設了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三個開發區都是按照城市規劃要求進行選址定點,并編制詳細規劃指導其建設。1991年,這三個開發區又確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20世紀80年代,郊區鄉鎮工業也蓬勃發展,形成分散布局的格局。
1990年,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浦東,原則批準在浦東新區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政策。隨著浦東開發開放,上海城市發展進入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明確了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圍繞這一目標,上海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根據浦東新區總體規劃,規劃和建設了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外高橋保稅區。
與此同時,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將中心城內環線以內的工業向市郊遷移,形成青浦、嘉定、莘莊、松江、奉浦、寶山、康橋、金山、崇明九個工業園區,并將郊區分散的工業向園區集中。
新世紀以來:
形成六大產業基地
進入新世紀后,上海提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發展戰略,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隨著服務經濟的發展,上海工業在整個經濟中比重有所下降,但總量規模和技術水平仍處上升趨勢。上海重點工業空間布局,以主要產業園區為載體,已形成六大產業基地,分別是張江微電子產業基地、安亭汽車制造基地、金山石油化工產業基地、寶山精品鋼材產業基地、臨港裝備產業基地、長興船舶產業基地。
此外,各類重點行業也在閔行、松江等市級產業園區布局,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紫竹科學園區、上海國際醫藥園區等。隨著產業發展,園區類型也在發展,如高新技術園區、出口加工區、物流園區、創意產業園區等。而園區功能和用地也趨于綜合。上海已初步形成重點產業空間布局構架。
展望未來產業的發展變革前景,上海迫切需要增強產業布局規劃的適應性、科學性,以滿足未來產業的建設發展需要。
(作者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