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輿論焦點開始從質疑“三峽工程誘發大旱”轉移到“三峽工程抗旱能力”上來。三峽能否解長江中下游干旱之渴?記者為此從三峽大壩沿江而下對宜昌、荊州等地的旱情進行了調查。
6天補水12億立方米
5月26日,三峽水庫水位降至152米附近。按國家防總調度,自本月20日三峽水庫增大下泄流量為中下游實施抗旱補水以來,水庫水位6天內從154米連續下降了2米。
“三峽水庫在此區間原有存水約12億立方米,現已全部釋放大壩下游,用于抬升長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以緩解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抗旱緊張和沿江城鄉供水、灌溉引水壓力?!比龒{水庫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副總工程師趙云發介紹說。按此計算,目前三峽抗旱補水力度為每天2億立方米左右。
記者連日來在宜昌、荊州等地采訪時注意到,三峽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后,兩地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緩解。目前水位較干旱最嚴重時上升明顯。
調節庫容即將耗盡
面對長江中下游大旱,三峽水庫5月7日啟動了今年首次緊急抗旱調度,之后連續多次提高日均下泄流量。
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介紹說,抗旱功能是三峽水利樞紐新增的一個功能。他說:“三峽工程設計時只有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補水功能是考慮到下游兩岸的居民和生產用水,但現在看來還要滿足抗旱用水。這部分水量需求比較大。”
目前三峽水庫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庫調節庫容已消耗了約4/5,剩余的1/5庫容也即將在6月10日前消耗完畢。
據介紹,如果6月10日長江上游來水還未見漲,而中下游地區又沒有大范圍強降雨的話,到時三峽水庫將極有可能面臨“無水可補”的局面。
據新華社電
來源:人民網-《京華時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