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何為教育的真諦?
對于張基廣的這番話,有人贊同,有人反對。
聆聽了報告的鄖縣教育局局長吳忠恒認為,這句看似極端的話,反映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對于教育真諦的理解——學生身心健康與社會的完滿適應。“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他們睡好覺,是一項大工程。”吳忠恒說,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要教他們學會正確面對挫折以及認識生命的價值。他認為,“最基礎的東西,往往容易被忽視、做不好。”
襄陽市一中副校長王勇則提出質疑,“讓學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全部。教育還要讓學生懂知識、懂禮儀,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等。”另一名老師更直截了當地說,這樣理解教育有些淺,“教育哪是這么簡單的事?”
“校長說得一針見血,我們家的孩子就睡不好覺。”67歲的黎女士是武漢市退休小學教師,其孫女目前在一所名校讀初一,作為曾經的教育工作者,她對孫女面臨的教育現狀感到痛心,“孩子每天6點起床,晚上7點左右到家,做作業通常要做到11點多,12點能上床睡覺就不錯了。按理說,孩子都喜歡放假,可我孫女最怕放假,周末的作業多,比平時上課感覺還累。就拿去年寒假來說吧,孩子只在大年三十、初一、初二休息了三天,其余時間都在做作業。”
小學的作業量也不比初中輕。搜狐網友多多抱怨道:“我孩子上四年級,每天回家做作業要做到晚上9點多,若寫作文要寫到10點以后。這種情況下哪能睡好覺?”
這兩天,張基廣也留意了社會各界的議論,網上有挺自己的,也有罵自己的,對此,張基廣說:“我不能說我的話百分百正確,可能說得不完整,因為教育是件十分復雜的事情。但能引起思考就是好的。”
“當頭棒喝”能夠警醒誰?
據悉,日前發布的《中國少年兒童十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1999-2010)》顯示,10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睡眠時間持續減少,在學習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過70%的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厭學、焦慮、敵對、敏感、抑郁、偏執等心理問題,在中小學生中屢見不鮮。
湖北省陽光教育研究院院長方臘全表示,減負、素質培養不是一個新話題,但這么多年這個老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即便是新課改也收效甚微。他說,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對教育的評價制度存在問題,學校的教育不是按照要求來做,教育局長、校長、老師,不是按照國家教育方針要求和法規文件去做,而是按社會評價去做。
他說,現代社會急功近利、浮躁的氛圍比較濃,也影響到教育。家長都希望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最好的教育不是上名校,而是適合孩子的教育。我們教育不是為了升學,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首先成人,然后成才。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導范先佐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張基廣的這番話,擲地有聲、如當頭棒喝。
他說,這些問題看似學校教育的問題。其實卻涉及方方面面,既與家長“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思維、學校一味地知識教育有關,也與社會重學歷、輕能力的觀念有關。因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僅靠學校教育,只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三位一體,共同為孩子營造寬松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學生快樂成長。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