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
公共資源配置應順應人戶分離趨勢
“人戶分離是北京公共服務資源不均衡的直接體現?!敝袊嗣翊髮W社會與人口學院段成榮教授認為,北京城市規劃要順應人戶分離人口大量增加的現實,改變按戶籍人口分布分配公共服務資源的方式。
從北京人戶分離人口的分布看,絕大部分跨區縣的人戶分離人口,戶口登記地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淀,但離開多年后仍不愿意變更戶籍所在地,正是因為這四個區域集中了北京大量優質教育資源和醫療衛生資源,尤其為了子女上學,大批實際搬遷到城市近郊居住的市民,更不肯放棄原來街區的戶籍。
“為了減輕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市民搬遷到了相對較遠的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政府部門應該同樣滿足他們的需求,將優質教育資源、大型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向這些地區傾斜,讓搬遷居民沒有后顧之憂,也只有這樣才能繼續完成核心區人口疏導的目標。”段成榮建議。
他同時提出,北京產業轉移、商業布局等規劃也應向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傾斜,讓居民能就近擇業、就近購物、就近享受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這些措施在減輕北京人戶分離壓力的同時,對緩解交通擁堵也會成效顯著。(記者涂露芳/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新聞:
北京市人口紅利期仍將延續
外來人口貢獻不小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齡結構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特點,表明北京市勞動力資源豐富,處于“人口紅利”的黃金時期。
本市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受外來人口流入影響較大,常住外來人口的年齡集中在20至39歲,這部分人口占外來人口的62.8%,其中25至29歲組占19.1%。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年齡中位數(注:一列數從小到大排列后,中間的那個數)為35.7歲,常住戶籍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41.5歲,常住外來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29.6歲。外來人口的大量流入是本市常住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重要原因,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流入,“兩頭小、中間大”的年齡結構特征仍將繼續持續一段時期。
北京城市發展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明顯優于首都功能核心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總撫養比為25.2%,老年撫養比為15.7%,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態涵養發展區總撫養比為26.6%,少兒撫養比為13.9%,老年撫養比為12.7%,表明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勞動力人口向城區流動,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也超過全市的平均水平。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0至14歲的少兒人口為168.7萬人,占8.6%,15至6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1621.6萬人,占82.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70.9萬人,占8.7%。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少兒人口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老齡人口比重微增0.3個百分點;15至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上升4.7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進程減緩。
去年,本市常住人口的總撫養比為20.9%,其中,少兒撫養比為10.4%,老年撫養比為10.5%,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總撫養比下降了7.3個百分點,主要是少兒撫養比下降了7個百分點。雖然老年人口撫養比下降了0.3個百分點,但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已達到170.9萬人,老年人口問題仍然值得關注。
近半人口住在朝陽海淀豐臺
人口密度西城最高延慶最低
2000年以來,本市人口地區分布呈現出由首都功能核心區向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擴散的態勢。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區人口最多,為955.4萬人,占48.7%;城市發展新區次之,為603.2萬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為216.2萬人,占11%;生態涵養發展區人口最少,為186.4萬人,占9.5%。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集中了全市79.5%的常住人口。
16個區縣中,朝陽區人口最多,為354.5萬人,其次是海淀區和豐臺區,分別為328.1萬人和211.2萬人,這三個區集中了全市45.6%的人口。此外,昌平區、大興區、西城區和通州區的常住人口總量也都突破百萬。常住人口最少的區是門頭溝區,只有2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