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昌平區常住人口增長最快,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10.4%;其次是大興區和通州區,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4%和5.8%,高于全市3.8%的年均增長率。由此可見,北京市人口城市化過程中的郊區化現象已經從城市近邊緣地區向遠邊緣地區延伸,這與城市的產業布局、經濟發展、住宅建設及道路延伸有著直接關系。
與人口總量變動相伴隨,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也在逐年上升。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為1195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密度呈梯度分布,即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密度最高,為23407人/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拓展區次之,為7488人/平方公里;城市發展新區為958人/平方公里;生態涵養發展區人口密度最低,為213人/平方公里。
分區縣看,西城區常住人口密度最高,為24605人/平方公里,延慶縣最低,只有159人/平方公里。
近三分之一受過高等教育
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5年
2000年以來,本市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有了明顯提高。
2010年,本市6歲及以上人口為1881.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接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與2000年相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加389.3萬人,平均每年增長10.5%。
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學??萍耙陨先丝跒?17.8萬人,占32.8%。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中,研究生為69.1萬人,占3.7%;大學本科為310.9萬人,占16.5%;大學???37.8萬人,占12.6%。
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大學??萍耙陨先丝诒戎爻尸F增長態勢,高中及以下學歷人口比重呈現減少趨勢。
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不斷提高。1964年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3年,到2000年提高到10年,2010年又提高到11.5年。
16個區縣的人口文化素質有所不同,其中城近郊區大專及以上人口比重均達到30%以上,具有高科技產業園區和大學校園優勢的海淀區這一比重高達49%,擁有金融產業特點的西城區,這一比重達到41%。遠郊區縣的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除昌平區大專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36%外,其他區縣這一比重都在23%以下。
本市80.5%的研究生集中在海淀區、朝陽區、西城區和昌平區。其中,海淀區的研究生最多,為30.2萬人,其次是具有CBD商務區優勢的朝陽區,為13.7萬人,第三是擁有金融產業特點的西城區,為6.3萬人,第四是昌平區,由于大學城等原因,研究生為5.4萬人。
56個民族全聚齊
北京少數民族人口滿族最多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為1961.2萬人,其中漢族人口1881.1萬人,少數民族人口80.1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1%。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21.6萬人,增長36.8%,年均增長率為3.2%。
各少數民族人口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和土家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0.2%。其中,滿族人口最多,為33.6萬人,占41.9%;其次是回族人口,為24.9萬人,占31.1%;蒙古族、朝鮮族和土家族人口分別為7.7萬人、3.7萬人和2.4萬人,在少數民族人口中的比重分別為9.6%、4.7%和2.9%。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排在前五位的民族順序沒有變化,但比重有所變動。
全市各區縣都有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和生活,每一個區縣都有30個以上的少數民族。其中,朝陽區和海淀區有55個少數民族,西城區、豐臺區和昌平區的少數民族個數均超過50個,東城區、石景山區、房山區、通州區、順義區和大興區有40個以上的少數民族。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各區縣少數民族個數普遍上升,各民族分布范圍較廣。
相對而言,北京少數民族人口年齡構成較輕。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北京市0至14歲的少數民族人口9.9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12.4%,比常住人口同年齡段人口比重高出3.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的少數民族人口5.7萬人,占7.2%,比常住人口同年齡段的人口比重低1.5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4.4歲,低于常住人口平均年齡2.9歲。
2010年北京少數民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2.1年,比2000年人口普查提高1.5年。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