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造假”:死扛到底,誰予底氣?
(媒體曝光)一位新浪網友發帖說:“都被曝光不是‘洋貨’還造假,結果卻不能退不理賠,只換來潘莊秀華的眼淚,這家企業還有沒有人管了?”自7月10日達芬奇天價家具“洋品牌”身份造假被曝光以來,各大媒體迅速跟進,曝光出達芬奇家具造假、保稅區“一日游”等種種內幕。但是,隨著新聞熱點的轉移,公眾原本一直期待的對這個“假洋鬼子”的嚴懲卻逐漸湮沒無聲。
7月17日,新華社“中國網事”欄目曾在《“樓市調控高壓不改”最受關注 盤點一周“網絡熱詞”》一稿中對“達芬奇造假”一事進行了輿論監督。
(最新情況)達芬奇公司8月3日發出《致媒體朋友的溝通信》,聲稱其從未偽造過任何報關單或原產地證書,否認3.6億元的退稅,同時表示,沒有問題的產品,不能接受顧客退貨。有杭州消費者向記者透露,達芬奇規定必須區分不同情況給予解決方案。如果消費者要想退貨,需要自行提供質檢報告,只有證明質量有問題,達芬奇才會一對一地商談此事,而公開承諾過的“假一罰十”更是被拒絕履行。
(記者觀察)達芬奇造假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社會公共事件,按照常理,企業應該及時承認錯誤,主動整改,積極賠償,才能贏得消費者的理解與信任。但是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達芬奇卻多次“變臉”:從開始的哭訴、道歉直至否認,大玩拖延戰術、遲遲沒有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誰給了達芬奇絕地反擊的底氣?綜觀“斗爭”始末,有部分消費者的崇洋媚外心態、企業誠信意識缺失,更有工商質檢部門的失職“失語”,才使得達芬奇“密碼”重重難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