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和相親對象在一家韓國料理見面,我們簡單聊了幾句,便自顧自低頭吃飯,四十分鐘后道別,各自回公司上班。”14日下午,煙臺“80后”女青年王婷對記者說。
王婷2009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兩年多,親戚朋友幫忙介紹的對象加起來有六七十個。她說,身邊年紀相仿的未婚同事大都有與她相似的經歷。
“這已經是我本月來第三次下班直奔相親地點了,與其說是相親,更像是去吃工作餐。”王婷說,因為工作忙,相親大多選在下班吃飯的時間,地點基本上就是單位附近的咖啡店、快餐館或是韓國料理店。
在煙臺市區“80后”群體里,被相親已經成為適婚男女最普遍的擇偶途徑。家住煙臺市海濱小區的李阿姨近年來一直忙于幫親戚朋友的孩子牽線搭橋,她說,給“80后”介紹對象,大多都得十次八次,成功率十分低。一位未婚青年還告訴記者,遇到明顯話不投機的相親對象,也會硬著頭皮把飯吃完,次數多了,尷尬情緒也消失了,只當是蹭一頓飯。
26歲的呂瑩坦言,隨著相親次數的增多,漸漸地就像是吃快餐一樣簡單。餐后說再見,沒有再聯系的必要,即便一星期后在路上相遇,也未必能認得出。至于何時能找到心儀的對象,呂瑩笑稱,也許就在明天中午下班后,也許遙遙無期。
此間心理咨詢師陳雅茹告訴記者,“80后”應該首先抱著結交朋友的心態相親,而不是事前將理想的另一半預設,如果總是用自己心中的模型去衡量相親對象,只會看到對方的缺點,相親成功率自然很低。“80后”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把相親對象當朋友去了解,然后再在交往中培養出健康積極的情感。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