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謝家麟:“我就是膽子大”(圖)
冼鼎昌:
“我十分佩服他的動手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冼鼎昌說,他十分佩服謝家麟的動手能力。“文革”期間,我和他住在同一個屋子。那時候上午、下午搞運動,中午只有一個小時吃飯休息。但做飯要燒煤,煤又很難熱,這一個小時實在太緊張。有一天我回去,忽然在廚房發現了新事物——謝先生用鬧鐘和一個小電機做成個小機械,可以按時自動打開煤爐,從此我們做飯省了好多時間!”
在美國求學期間,謝家麟就非常注重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我的學習與有些人是不同的,除了上課學習基礎知識外,用了相當的時間學習有些人不屑學習的實際動手的能力,我從實驗室的技術人員身上學習了多種焊接技術、真空檢漏技巧、金屬部件的焊前化學處理、陰極材料的激活方法等。”謝家麟說,他這樣做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考慮到回國以后,脫離了美國實驗室的環境,自己不掌握它們恐怕就難以推動工作;第二是我有喜愛自己動手的習慣。”
謝家麟補充道:“動手能力并不能簡單理解為操作技能,它指的是對一個大系統中硬件的全面特性,包括生產過程,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在大系統出現問題時,有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就是這樣的能力,讓謝家麟1955年回國后,在既無人員派出、也無引進和采購國外器材的條件下,從研制基本關鍵部件做起,建成我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顧孟平是謝老回國后的第一批學生。他仍然記得當年研制大功率速調管的時候,他們所有的資料只是一張照片和一篇語焉不詳的英語論文。“謝老帶著我們一點一滴做起來,我們都十分佩服他的動手能力。”
謝家麟曾這樣寫道:“在所有科技創新活動中,從一開始就按一個聰明人的頭腦中形成的思路長驅直入獲得成功的例子是很少的,而更多的是首先有一個在原理上站得住的設想,動手去實現時,還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然后根據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來修正路線和方案,經過反復修正,最后創造出嶄新的事物……因此特別是在實驗領域的創新,要自己能夠動手,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情況,知道關鍵問題的癥結所在,而可做適當的調整,最后達到預期的目標。正如駕駛汽車,方向盤是要永遠按路面情況而做調整的。如果自己不懂動手,則猶如一人觀看路面情況,轉告掌管方向盤的人來調整方向。”
謝家麟:
“人才,以德為最重要”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保證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設計中關鍵問題的掌握,謝家麟招了兩個研究生:裴國璽和王光偉。如今他們都已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骨干。裴國璽說:“我在謝先生那里讀了6年半的博士,因為謝先生的要求高,達到標準才能畢業。他對學生要求特別嚴格,不僅數理知識扎實、專業知識系統,對相關領域也要涉獵,這樣才能提高研究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杰則時刻牢記著老師的一句警言:“千萬不能做井底之蛙。”“我時時都能想起老師這句話,每次都驚得一身冷汗。這句話時時提醒我,不能因為一點成就就沾沾自喜,要時時關注最新的進展,不能滿足頭頂的一方天空。”
裴國璽說:“老師帶的研究生并不多,大概也就十幾個。”他對每一個人都悉心指導,“既幫助我們選擇選題,細節上要求也格外嚴格,好多實驗是他帶著我們手把手一塊兒做的。”
如今,謝家麟依然在關注著青年人的工作。他在自傳中如此寄語青年人:“人才,人才,貴在德才兼備,其中又以德為最重要。要立志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有良好素質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領域作出偉大的貢獻,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這樣,自己才會幸福,別人才會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會才會因你的知識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