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2年2月14日拍攝的福建省寧德市飛鸞灣近海灘涂大量繁殖的大米草。為了保護海堤,發展沿海養殖業,地處閩東沿海的福建省寧德市于1980年從美國引進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大米草。然而,大米草引進后迅速蔓延和瘋長,不僅蠶食了閩東沿海的灘涂,造成海洋環境污染,而且導致沿海灘涂物種大量減少。有關專家認為,大米草禍害閩東沿海,凸顯我國外來生物引進、監管機制存在著缺失。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并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這些外來物種一旦適應了本地環境并成為優勢物種,將對生態平衡帶來嚴重影響,并可能導致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數量減少甚至滅絕。農業部科教司巡視員王衍亮說,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一百種外來生物中,中國就有50多種。其中最嚴重的有11種,這11種已經給我們國家造成每年大概600億元的經濟損失。 “外來物種入侵”在我國頻現,但我國在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立法相對滯后。制定外來物種入侵防治法規,加強外來入侵物種安全管理成為當務之急。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