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底線:責任追究保質量
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規劃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設施的建設相對滯后。有的保障性住房內部空間結構不合理,影響了使用功能。甚至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設計、施工、監理、驗收質量把關不嚴,個別工程還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為此,各地普遍出臺了以質量控制為主要內容的保障房建設指導文件,并成立相關機構。如上海市實行保障房質量平行檢測制度,河南省出臺《保障性安居工程質量控制手冊》等規范性文件,內蒙古自治區一些地市專門成立了保障房質量監督管理機構。
在做好制度保障的同時,各地也在加強監督檢查,創新確保工程質量的方法。黑龍江省嚴格規范設計、建筑施工、監理檢查各環節,同時,明確保障房規劃設計標準,開展最優最差設計、開發、施工、監理企業評選,并對安全質量檢查中發現的不合格項目及時叫停整改。江蘇省則嚴格審定保障房施工企業資質等級,全面落實分戶驗收制度。浙江省也探索推行住戶代表與質量監督和住宅工程質量回訪制度,并制定了保障房工程“創優奪杯”規范,要求企業以優質工程為目標,努力提升保障房項目品質。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北京多個在建保障房項目采訪時,不少項目負責人表示,政府對保障房質量特別重視,要求也特別高“其實,我們對保障房的現場施工投入比一般商品房還要高。”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通過嚴把建材質量關、對工人技術交底、對每一道工序進行嚴格檢查、隱蔽工程100%驗收、主體結構到部件全部“樣板先行”等手段,嚴把工程質量。
今年以來,住建部對全國各地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質量進行了監督執法檢查,共抽查了180個在建保障性安居工程,檢查重點為工程勘察設計和施工質量,各方責任主體及項目經理、總監理工程師等執業人員的質量行為情況。
機制重建“陽光”分配促公平
在去年實現新開工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基礎上,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這也意味著,今明兩年,將有大量保障房進入分配環節。而從各地實踐看,目前對保障房分配的有效監管,已有不少經驗可供借鑒,有的可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在一些地方,當地政府開始注重通過制度建設把好“分配關”。如上海建立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并將其與人保、稅務、公積金、公安、住房以及多家商業銀行建立“電子比對專線”。黑龍江省則堅持實行保障計劃、分配房源、分配過程和分配結果四公開。
而從保障房分配制度發展來看,北京經歷的三個階段可以說是各地逐漸完善的一個縮影:第一階段,2007年之前,負責對保障房申請家庭申報材料審核的只有市級一個窗口,且工作量大,審核基本上依賴于個人的誠信申報,易存較大漏洞。第二階段,是2007年到2009年,隨著保障房建設數量的遞增,北京市保障房分配制度進入探索階段。第三階段,自2010年4月始,制度逐漸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