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科學發展問題多,完善法律制度是根本解決途徑
記者:您認為,現階段我們環境保護工作存在哪些差距?
吳曉青:作為環境保護的主管部門,我們深知目前環境質量不容樂觀,環境保護工作實際與群眾要求還存在很大距離,在實際工作中,還有許多不科學發展的問題。
不科學發展當然包括剛才提到的粗放發展和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加大的問題,還表現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加。另外,一些地方黨委、政府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觀念還沒有根本改變,減排工作還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基礎工作薄弱、能力建設滯后等問題。
記者:20世紀50年代倫敦煙霧事件后,英國出臺了《清潔空氣法》,有效推進了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您認為,針對灰霾污染,我國法律政策有哪些可以推進?
吳曉青:灰霾問題是工業化過程中,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難題。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借鑒。加強環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決包括霧霾在內的大氣污染的根本途徑。
首先是全力推動修改《環境保護法》。作為環保領域的基本法律,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目前,《環境保護法》修訂工作正在進行中,我們將繼續配合全國人大法工委,力爭使環保法的修改能夠適應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現實需要。
我們也將大力推動《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面對工業化進程加快過程中的復合型大氣污染問題,環保部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動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工作。
鏈接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相對濕度在80%—90%之間時,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和霧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即為霧霾。
灰霾的氣象定義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的集合體,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種天氣現象。(孫秀艷)